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四大挑战将从三方布局

[ 作者:农学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1 录入:吴玲香 ]

17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具体说到,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然而,农业发展还面临四大挑战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3.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4.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国内大宗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受到挤压。中美中欧农业投资协定正在加快谈判,国内企业发展粗放、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与外资竞争面临更大压力。

规划指出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

1.粮油生产核心区。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力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及加工专用品种生产,积极推动大宗粮食作物产地初加工、传统加工技术升级与装备创制。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等稻谷主产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小麦主产区,东北、华北等玉米主产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马铃薯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长江流域和北方等油菜主产区,东北农牧交错区及沿黄河花生主产区,重点开展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大宗粮油作物生产核心区形成初加工产业带,引导生产合作组织、创新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更加专业、便捷的粮油生产仓储、物流、金融、信贷平台与服务网络,打造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

原料基地

在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苹果原料基地;

在长江上中游、浙闽粤和赣南湘南桂北、鄂西湘西发展柑橘原料基地;

在华南与西南热区、长江流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北部高纬度、黄淮海与环渤海等地发展蔬菜原料基地;

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发展绿茶、乌龙茶等茶专用原料基地;

在华南、西南热区发展热带水果原料基地。

加工产业带

在东南沿海、环渤海等地以及西部地区分别建设速冻果蔬、果蔬浆及果蔬干制等初加工产业带;

在热带、亚热带、东北地区建设果蔬制汁制罐及副产物高值化加工产业带;

在河北、山西、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新疆等地建设果蔬干制及营养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带;

在中原、西北、贵州及江浙闽地区等建设茶饮料及速溶茶加工产业带。

在新疆、长江及黄河流域等棉花主产区和广西、云南等糖料主产区,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及加工产业带。

推动果蔬茶原料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拓展“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的融合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养殖产品优势区。

稳步推进养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养殖。

在东北、中部、西南的生猪主产区,在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的肉牛主产区,在中原、中东部、西北、西南的肉羊主产区,在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南方和大城市郊区奶业主产区,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东北等肉禽优势产区,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禽蛋主产区,分别建设肉、奶、蛋制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在沿海地区积极保护滩涂生态环境,鼓励发展生态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拓展外海养殖空间,打造生态“海上粮仓”,提供优质海产品食材。

在内陆地区稳定宜养区域养殖规模,充分利用稻田、低洼地和盐碱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建设优质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优质水产品加工产业带。

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先进装备研发与推广,建立市场导向、资源聚集的加工产业集群。在原料主产区建立初加工和高值化综合利用产业带。

4.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长江经济带等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发展区建立主食加工、方便食品加工、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带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产业带,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带。结合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农业资源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创新农业文化、农耕(渔事)体验、教育科普、生态观光、人文创意、饮食文化、生活服务、餐饮服务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建设中央主食厨房、休闲农园、农产品及加工品的仓储物流设施及配送体系、网上营销等设施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贫困地区。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生态涵养地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农村贫困劳动力向加工业、休闲农业及服务业的转移。以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立足当地资源,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销售及休闲、服务等融合经营,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适当集中布局,培育重点产品,以县为单元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村()为基础培植特色拳头产品,实现就地脱贫,提高扶贫实效。

()融合发展重点产业结构

1.粮棉油糖加工业。

2.果蔬茶加工业。

3.畜禽加工业。

4.水产品加工业。

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

1.农产品加工园区。坚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产业融合先导区。以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在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老少边穷地区、加工业优势区,优先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农学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