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运动式”,但媒体披露,仍有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存在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乱象。同时,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有偿退出渠道不畅,土地市场萎缩、配套政策滞后加剧融资难等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阻力。
城镇化率数据乱象背后,显然是地方主政者们将城镇化建设当作一项政绩来实施。如果仅仅是数据虚假,尚且还可归结于政绩观出了问题的层面,但如果虚假数据背后,存在赶农民上楼、进社区行为,恐怕将侵害农民的各项权益,加剧农村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城镇化建设应该本着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水到渠成,而不能被强行规划,搞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否则,只会将城镇化做成一锅“夹生饭”,城乡居民间不能充分融合,尤其进城农民难以顺畅融入城市,甚至导致两类居民在情感及价值观的撕裂、对立。
推进城镇化建设,主政者须首先考量农民的权益。当城镇化以牺牲农民权益为代价,这样的城镇化就不是健康科学和谐的城镇化,难言质量和成效。弄不好就会严重伤害“三农”。这必须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和足够的警惕。
据悉,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即使是“零门槛”,农民落户城市的意愿并没有出现政策设计者期待的“井喷”,在南方某试点县去年农转非仅200多人,可谓“寥寥无几”。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却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2016年09月0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