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城市农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案例解析

[ 作者:孙莉 张玉坤 张睿 贡小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8 录入:吴玲香 ]

城市农业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根本目的,提倡在遍布于市区内及其边缘区的土地和水域中,以个体或合作的模式,生产多样化的农作物和养殖家禽、牲畜,并加工成食物和燃料等产品,通过现实和虚拟网络平台进行交换、销售、分配和消费。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城市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城市的各农业用地之间以及城市农业用地与基础设施之间缺乏统筹规划,使得城市农业的发展欠缺科学性。因此,必须将城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从农业系统乃至食物系统的视角重新组织城市空间。

国外的城市农业规划理论

由于城市农业长久被排除在城市活动之外,为了保障其合法性与稳定性,国外一些城市首先着手将城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之中。

最近的10余年间,一大批较为完善的城市农业规划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基于城市农业改良重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有: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农业城市主义、食物城市主义、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等。

其中,农业城市主义是2009年,由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雷斯•杜安尼提出。该理论首先将空间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中心区、一般城市区、城郊地带、乡村地带及自然地带6种区域,然后根据场地位置、密度及断面情况的不同,在不同的城市肌理及单体建筑物中插入多种尺度的农业空间,并配置不同的生产品种,使农业生产以不同强度贯通城乡。

杜安尼提出了以农业为导向的新型社区规划模式,实现了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分配、消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完整循环过程纳入社区尺度内的目标。此外,他还构想在城市边缘地带大规模农业用地与住宅开发用地交界处设置集市广场,包括零售业、农贸市场、农业研究中心、烹饪技术学院、增值加工设施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理论应用案例

宋庄艺术与现代农业城总体规划设计

2012年佐佐木事务所为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设计的宋庄艺术与现代农业城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规划面积为40km22014 429日,该方案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了2014皮埃尔•朗方国际杰出规划大奖。

该方案首先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规划了一系列发展集群,并根据基地当前的优势产业(艺术、农业两大类)和前景分析确定每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方向,分为设计、文化、科技、生物科学、替代医学等。

该方案保留了区域内98%的现有农业用地作为具备生产、景观双重功能的城市农田。每个产业集群以农田为中心,紧邻农田外围布置促进发展的重点项目(如市政管理、文化设施、培训机构、商务办公),产业功能沿集群边缘发展。每个集群内部都设计有不同形式的农耕景观与城市肌理深层互动,以实现各集群的自给、可持续。

由于规划产业类型中许多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行业(如纺织业、生物科技与替代医学产业)以植物作物为基础材料,因此,规划方案拟在城镇核心发展规模较大的农业带。各发展集群位于该农业核心带的周围,农业核心带以试验种植相关产业发展和领域研究所必需的高价值作物为主,并利用生态、高效的配置模式与耕作方法,紧邻农业核心带布置商业核心(如广场、集市等)。在交通规划方面,同一集群内工作、生活、娱乐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限制在10分钟步行圈内。

规划方案中还将保留下来的农业用地与其他的区域性走廊(例如绿道和潮白河景观走廊)相交织,打造连通性景观;并计划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重新利用,提升水质,减少合成肥料的需求;方案还设计了一个用于整合城市与农业各类资源能源的模型,尤其侧重堆肥和废弃资源回收;此外,方案还从量和质两方面考虑,将雨洪管理与景观开发全面整合,大大降低了该地区夏季暴雨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

该方案借鉴了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发展城市农业;借鉴了农业城市主义和食物城市主义,在不同的城市肌理及单体建筑物中插入不同尺度和类型的农业空间;借鉴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不仅将有机废物回收再利用于城市农业,还注重雨水、灰水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此外,它还借鉴了产业集群理论,基于农业和艺术两大优势产业确定创新的方向。它为协调城市开发空间、开放空间与农田的关系做了方法性的示范,使农业生产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形成了城市生活的新典范。

结语

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对于城市农业及城市农业规划的广泛认可与深入研究,为我国城市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他们的工作实现了城市农业的多功能展现。

参考既有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我们可以列出开展城市农业规划所需的工作内容:首先必须确立城市农业在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合法地位,构建城市农业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然后,由政府引导开展城市农业系统专项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空间进行布局,最大程度地保障其在不同地区及社区中的平等配置,加强这些城市农业空间与周边其他功能空间的整合;之后,针对具体场地开展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当然,城市农业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还需要在城市的有机更新过程中逐步增进城市农业这一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此外,为了使城市农业规划具有弹性与活力,应基于多元的参与机制之上。

中国乡村发现网摘自:《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第0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