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公益力量如何改变乡村命运?

[ 作者:村口小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7 录入:吴玲香 ]

今年7月初,“中华文化讲堂”系列活动71日再次走进布鲁塞尔,中国农村文化著名专家孙君发表了自己对于乡建的感悟,他说,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建房子,还包括生活、生产、土壤改良、生态平衡、产业结构、品牌、农家乐、旅游、金融等系统建设。

作为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是乡村建设领域的公益人物。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孙君一样的公益人物。公益进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公益如何进村?还需要冷静思考。毕竟乡村是脆弱的,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进入乡村,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一、公益组织进入乡村的两种方式

在商业语境下,社会组织的任何活动都是趋利的,而且这种趋利是停留在自我中心层面的。而公益组织进入乡村则是不带有自我利益的动机,而是出于对社会整体发展的理性考量,做出了一种非商业化的道德选择。乡村恰恰就需要这样的道德选择,因为乡村在传统城镇化的阴影下已经被逼到了边缘位置,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功能,必须通过公益组织的介入才能够获得重生。

1多角度跨界整合

公益组织的跨界能力很重要,尤其是介入乡村的公益组织,缺少跨界能力就无法理解乡村,更无法重塑乡村的生机。因为乡村虽小,却是一个非常健康单纯的空间,任何一点小小的细节伤害都会影响到它的健康。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发展形态,每个乡村都需要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公益组织的跨界能力能够帮助乡村构建起包含历史文脉、互联网技术、生态环境、旅游休闲、产业升级的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使得乡村成为一个可以与外界进行全面的文化、思想、生态、产业、机制对接的健康经济体。

案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在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与田河村,与当地政府合作,实施“五山模式”的试点。“五山模式”的核心是,让农民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得到收益。改变了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实现了治理与发展的互相促进。“五山模式”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这个组织正是具有文化艺术、规划设计等多领域的跨界能力的公益组织。

2互联网平台集聚

公益组织的互联网集聚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信息社会,大量的公益行为诉求都可以通过线上组织来实现,而不一定都要去山村里,那样增加了公益活动的成本,也因为大规模人员进入而影响了乡村生活,甚至效率还比线上低很多。

案例12009年,宜信公司就做过一次较为成功的公益活动。宜信通过“宜农贷”公益助农平台在农村布局,在“授人以渔”公益理念指引下,爱心人士在平台上向贫困农妇出借资金,仅仅收取象征性的年化2%利息,而宜信承担了平台搭建、团队建设等成本,聚集了13.4余万爱心人士在平台上出借,帮扶了1.3万名贫困地区的农妇获得了资金支持。宜信这种做法塑造出了公益组织进入乡村的一种新方式。

案例220159月,腾讯基金会“为村市集”在微信平台正式改版上线,为乡村搭建了一个“公平贸易”平台,用“贸易而非捐助”的方式来帮助乡村建立起健康的产业体系。以一种平等、可持续的公益模式为乡村搭建起与外界市场进行沟通的桥梁,同时辅以品牌推广支持和移动互联网媒介渠道支持,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

二、公益组织进入乡村的三种效果

1平衡

乡村公益的价值在于反哺。作为弱势一方,乡村的发展缺乏资金,无法形成初期启动的原动力。公益力量的介入相对于给一个搁浅的小船注入了重新进入大海的动力,而且这种“力量注入”是非商业语境下的心甘情愿。

公益组织也是乡村扶贫中的平衡器,从公益组织和商业力量的平衡来看,因为商业是趋利的,在商业力量单独介入乡村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用力过度的开发行为,也容易因此而造成对乡村产业体系和村民心理的伤害。对于知识贫乏的村民来说,很可能会受到商业力量的“巧取豪夺”,而公益组织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能够及时避免商业力量对村民利益的隐蔽剥夺,从而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从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的平衡来看,政府往往在乡村发展的硬件投入上是强项,能够给乡村大力修建各种基础设施,营造出宜居的环境。公益力量则擅长在软件上提升和丰富乡村的内涵。比如公益组织可以举办一些户外亲子活动、营地教育活动、电商培训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这样就从多方面给乡村注入了活力,帮助乡村新型产业生态的落地生根。

2信任

其次,村民也往往更容易对公益力量产生信任。因为公益力量的行为准则是出于善意,而不是出于利益,公益力量在文化属性上与乡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为乡村本身也不是完全商业化的产物,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和亲缘关系而构建起来的生活生产空间。

因为有了信任,乡村更愿意接受公益组织提供的支持。公益力量对乡村的支持主要限于智力层面和技术层面,因为这样的支持一般不会涉及太大的物质成本,仅仅是人力和智力的付出,比如乡村发展战略和路径的设计、业态分工、产业体系重构、旅游动线、营销推广、技能培训等方面,这样的付出也符合公益组织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具有可持续性。

3创造

公益组织的另一种功能是服务于乡村创客,随着乡建运动的发展,乡村创客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社会群体,但是他们一般面临资金实力弱和社会资源缺失的困境。公益组织不仅仅要帮助村民,也要帮助很多进入乡村的创客。通过对这些创客进行商业辅导和资源聚合,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产业发展的突破。

三、公益组织进入乡村的隐忧和解决方案

1重外在,轻内涵

公益组织的介入也是乡村发展的本质要求,乡村复兴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态的改变,而在于人心的凝聚和人的劳动价值的提升。目前有些公益活动进入乡村之后,往往成为一个宣传噱头,宣传结束之后,也就没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深入的行动了。

解决方案:公益组织的善入善出正是对乡村的尊重和呵护,而商业力量的利入利出则无形中会发生专业群体对非专业群体的隐性欺骗行为和多底牌群体对无底牌群体的剥夺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乡村的复兴,更是村民的觉醒和富裕。因为乡村的复兴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商业力量介入之后的大发横财,另一种是村民自主觉醒和自己创造的富裕。显然,公益组织能够做到的就是避免商业力量大发横财,而保证商业、政府和村民三方各得其所、共同富裕。

2松散化、不持续

当然,公益活动虽然好,但是其持续性也是目前的一大困惑。很多公益组织的内部团队非常不稳定。毕竟是公益活动,难以获得与商业活动同等水平的报酬,有的公益活动甚至没有任何报酬,完全靠自愿,这种组织形态就很难稳定化和常态化。

解决方案:首先,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好学、热情的优势,让年轻人加入进来;其次,要做好知识管理,持续积累成果,这样便于对新加入的年轻人进行专业培训;再次,要做好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公益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应该是职业化的,他们的工资水平也应该与商业机构的报酬相当,这样就能够留住专业人才;最后,要做好团队文化和制度的建设,公益团队的很多成员都是临时的,毕竟没有什么报酬,大家无法长期坚持,这可以理解,但是人员可以流动,团队文化和制度却要巩固起来,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新加入者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下进行工作,从而避免了效率的低下和磨合成本的增加。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游学筹智会(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