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非常自豪结识了一帮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希望的人们。他们让我认识了他们的家乡,了解了他们的家乡。一次次走进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也把我成为“井陉人”。
6月6日,一个最新的概念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区在河北井陉挂牌。
石头村清凉阁·郭书生摄影
中国第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区诞生
我是一个摄影志愿者,曾经参加了井陉的传统村落调查。井陉古村数量在河北省首屈一指。据负责该项工作的马佶介绍:2015年河北省199个立档调查的传统村落中,仅井陉一个县就有58个,占比近三分之一。目前该县318个行政村和616个自然村中,现存千年以上传统村落73个,500-1000年的传统村落110个,300-500年的传统村落70多个,仅500年以上传统村落比重就达57%,其中千年古村落比重达23%,符合传统村落四项条件的更是达到246个,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副县长蒲月英接受常祥霖主任颁牌
此次成立的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规划范围包含井陉县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秀林镇四个乡镇的24个村庄,规划片区内村域面积9800.3公顷,传统村落面积306.2公顷,总人口23542人。
曾经“井陉古驿道”就是几千年以前的国道,习惯称之为秦皇古驿道,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沿着古道就有了若干个传统村落。近代历史上正太铁路和309国道的修建改变了古驿道生存状况。古道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那些太行山的古村落却较为完好的保存下来。
尽管井陉已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天长宋古城、于家、大梁江、小龙窝、地都、吕家、梁家)、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34个。但是如果不整合优势资源,让他们单打独斗也很难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这个时候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我说它叫—用石头种植传统村落理想的伟大举措。
这个举动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也切合了美丽河北的发展思路。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段惠军、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郑一民、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常祥霖、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和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吴忠华、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荣国,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中月,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梁勇,等省市领导和学者来到井陉,参加了此次颁牌仪式。
我们志愿者们又一次来到曾经辛苦工作过的地方,和各媒体记者一起又一次参观了中国传统村落于家石头村、大梁江和吕家。
井陉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
井陉县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晋冀通衢,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和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
境内人文历史积淀厚重,有东元村史前文化、威州蔓葭文化、测鱼仰韶文化、石桥头龙山文化及跨越千年的古瓷窑文化;有蔓葭古城、天长古城、秦皇古驿道为代表的千年古县文化。
近年来,井陉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把保护传统村落作为传承光大千年古县文化的重要载体,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主抓,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专家学者、志愿者、热心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激情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受到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大促进了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打开了传统村落老百姓致富之门。
我曾经到过井陉的数十个传统村落,在哪里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为整理此文仅仅收录了以下几个村落。
用石头筑起梦想的于家石头村
于家石头村是第一个举起旅游旗帜的村庄,这里居住着历史名人于谦的后人,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拍摄“清凉阁”,一个用石头打造的传奇。
这个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当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这个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大梁江,一个石头民居的百科全书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这里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木质门窗,碧瓦青砖,斗拱飞檐,气势宏伟,向人们展示着一代晋商曾经的辉煌。有人称之为河北的“乔家大院”。
井陉大梁江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武举人”的“一宅九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进一道门,可以走遍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 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石家庄市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处。
离“一宅九院”不远处,有一株千年古树见证着古村的历史。据考证,这株老槐树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老槐树的树心已经枯朽,仅有部分树皮活着,整个树身向东南侧倾倒,被村民们用一个拱形的小牌楼支撑起来,它又顺势向上生长,依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老槐树表皮苍劲皱黑,枝干屈曲虬结。
种植着绿色希望的吕家
吕家村隶属于井陉县南障城镇,位于石家庄西南80公里晋冀交界处。据介绍,村里除了一外迁户外全姓吕,是井陉境内吕性最为集中的古村落:“据吕氏谱书记载,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1566年)就有人居住在此,后本县南障城洪河槽有吕氏迁居此处,因吕氏家族人丁兴旺,改名为吕家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官房碑记》有‘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钥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的详实史料。”
目前村里的明清时代建筑共有76处,最具风格的有12处,保存比较完好的8处。这些建筑冬暖夏凉,适宜人居,目前仍是吕家村村民主要的居所。吕家村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石窑结构,当地俗称“靠山家”,这些石头都是村民一块块从山下搬来。目前村里正在对一些旧建筑、旧民居进行维修、维护,竭力保持此类建筑的原样及特点。
除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晋地建筑外,八路军129师指挥部遗址也在吕家村,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就是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
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故事的乏驴岭
乏驴岭,河北省井陉西部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我曾经8次来到这里。因为我拍摄的一张日军侵华时留下的炮楼的照片,引来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来来此拍摄。一条“#冀有美景# 好山好水好地方,从石家庄北站做绿皮车3元就可以看到美景,享受农家乐了。为何不去?找不到理由。”的微博,刷爆朋友圈。
乏驴岭,张果老骑驴困乏于此,因此得名。村口绵河之上,百年铁桥横亘;村中老民居前,骡马古道遗迹尚存;村后,太行第一渠“绵右渠”至今流淌。
地处冀晋险要的乏驴岭,是娘子关下第一门户,“欲夺娘子关,必占乏驴岭”。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乏驴岭周边存有三座古山寨,晋军坑道工事随处可见,日军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楼。对日作战中,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血战乏驴岭”之战,曾是百团大战的重点战场之一。
在乏驴岭,最有影响的还要属百团大战。当时,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仅乏驴岭一带,就筑有大小七座炮楼。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冒雨进行了战斗,乏驴岭铁桥被炸遗址和弹坑,即是此战明证。仅此一役,日军全部搬上了好汉寨炮楼,龟缩不敢外出。 至今,在熊猴湾铁桥处,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日军炮楼。如今,这也成为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宋城天长,一个用河卵石筑起的古城
天长历史悠久,名起于汉代,唐设天长军,后晋改为天威军,宋熙宁八年(1075)至公元1958年为县治之所,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天长,一个用河卵石筑起的古城。我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站在城下我们不得不为我们先人而自豪。
天长古镇依山傍水,四周极为开阔,因建在大山深处的一片平缓河谷处,加上受城墙包围限制,所以多少年来,天长古镇内的规模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显得非常小,也非常奇特,用当地百姓的古谚语说:“井陉县簸箕城,周围下雨中间晴”。从南向北望去,城内地势逐渐上升,呈北高南低,北窄南宽,犹如簸箕倚立之势,故当地人将天长古镇俗称为“簸箕城”,但多数居民习惯称古城为老县城。近年来,若说天长古镇的标志,自然绕不开井“宋古城”。
三眼阁让我记住了这里
下安西有一座三眼古阁,是全县唯一的三眼阁,近似于我们现在的丁字路口。古驿道由阁下通过,乡人称三眼阁东面的出口为“远观启明”,西面的出口为“遥望长庚”,北面的出口为“伫立盼斗”。
井陉核桃园,这是一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当你漫步在那千年古驿道上,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脑海里翻腾着历史的风雨。当你用您的镜头为美景定格,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眼前的这一刻更加生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