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沙河村有高招

[ 作者:吴红莉 余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5 录入:吴玲香 ]

阳春三月,走在整洁的乡间小路上,清风徐徐吹过还未完全凋谢的油菜花,干净的小院里种着蒜苗、芫荽,村民在田间辛勤劳作。4月12日,记者在青神县南城镇沙河村看到一派宁静、和谐乡村景象。这是该村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后呈现出的良好面貌。 村民自治

公开竞标—— 从“一阵风”转向长效治理

每天早晨8点,村民张燕平就开着垃圾清运车,和聘请的三名保洁员开始了一天的垃圾清运工作。去年5月4日,张燕平通过竞标,以4.2万元拿下了沙河村一年的垃圾保洁工作。

沙河村现有村民760户,人口2340人,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村道、社道、户道加起来有20多公里。自2008年起,该村就实行了专职保洁员制度,但由于人手少,区域大,环境卫生整治不尽如人意。去年3月,青神县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专项整治,沙河村全村动员,将陈旧垃圾来了个全面大清理。大清理效果不错,但也几乎花去全村村民一年缴纳的垃圾处理费。

这样的一次性治理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环境治理真正常态化、长效化?南城镇决定率先在沙河村开展保洁市场化运作——实行村组保洁公开竞标。为了规范管理,沙河村与承包人张燕平签订了保洁协议,对保洁范围、标准、工作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村委会建立健全了监督检查考核机制,承包人也向村委会缴纳了3000元保证金。 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帅一明介绍,村里的生活垃圾保洁费一部分来源于村民缴纳,一部分为市挂联部门的等额资金支持,另一部分则是镇政府的补助资金。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理财小组,垃圾处理资金专款专用,以村民自治的方式进行管理,有专人严格监管。

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后,沙河村变得干净、整洁。

 常态监督 措施跟进—— 保洁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几万元的保洁承包费用得值不值,垃圾治理得好不好,村民自己说了算。为此,村里成立了监督小组,由村组干部、党代表、人民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每个季度定时、不定时进行抽查,并进行村民小组间的交叉检查。检查后召开座谈会进行评比,总结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增添措施,督促业主和村民小组加大整改力度。

去年6月,监督小组在进行了几次检查之后,发现村道干净了,但在一些竹林、沟边等死角还有不少垃圾,而这些地方不在承包业主保洁范围内。经过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再给承包方增加1万元的保洁费用,要求承包方增加对其他垃圾的清理。 除了专门的监督小组进行检查,村里的每个村民都是监督员。去年村民反映村里的垃圾池、垃圾箱太少,村里便想办法增加数量。现在全村有垃圾箱43个,垃圾池30多个。在沙河村,向来都有将过世家人的日常用品丢到河边、林间的风俗习惯,极大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干部们又想出了修建“白事垃圾处理场”的点子,白事垃圾得到集中处理,村民们乐意接受,一举两得。 “检查后整改,整改后再检查,检查不满意再整改。”帅一明说,“虽然没有绝对的好方法,但是我们一直都在想办法、出点子,不断探索,大家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 

文明劝导 宣传到位—— 环境变好村民点赞

 “爱护环境卫生,建设洁净家园,做个文明好村民。”每月的1号和15号,村民姜龙华、张秀兰就会骑上自行车,带上“小喇叭”,揣上“小本本”,挨家挨户进行环境卫生治理宣传,并记录下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去年8月开始,沙河村聘请了姜龙华、张秀兰两位文明劝导员,专门负责村里的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文明劝导工作。 “自从当上了这个文明劝导员,得罪人的时候还真不少。”姜龙华说。哪家门前有白色垃圾,哪家杂物堆上了路等,这些事儿都得一遍遍地劝说。不少村民在劝说之下会主动改正,也有村民有抵触情绪,劝导员“碰钉子”。这时,他们就自己动手清理。两位劝导员的身体力行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些“钉子户”也渐渐被感染,好习惯慢慢养成,村里的卫生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帅一明介绍,村里每年都会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及其他村组活动的机会进行环境治理知识宣传,并将宣传资料、村规民约分发到每一户村民家中,在村民们习惯性倾倒垃圾的林间、地坎等地点贴上警示标语,以提高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现在不少外地人走到我们村来,都夸我们村特别干净、清爽,作为沙河村的一员我们觉得很骄傲。”村民陈宝珍说,“我们也会积极地支持、配合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让我们沙河变成景美人更美的幸福美丽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眉山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