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浙江新型职业农民破“谁来种地”窘境

[ 作者:林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吴玲香 ]

寒潮突袭之下,2016年的春天比往年更寂寥,但郑荣希的草莓大棚里时不时传来游客的嬉笑声,给这个早春增添了些许喧嚣。郑荣希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繁荣瓜果蔬菜试验示范场场长,从1997年承包的170亩土地到现在的1800亩土地,从泥腿子到优秀农民代表,一路走来,就仿佛是一部浙江新型职业农民进化曲的演进。

过去提到农民,人们常常会将其与泥腿子乡下人等划上等号。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农村空心化成为了新常态,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

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难题,浙江通过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完善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的农民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满足了农民物质生活,更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最佳途径。如今在浙江,农民再也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逐步成为了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泥腿子洗脚上岸 农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1978年,一声春雷预示着中国农村惊蛰的到来。改革的犁铧拉开了千年沉睡的土地。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苏醒、萌芽、吐蕊。

当时的郑荣希还在念高中,一年后,他走出校门开始了走南闯北的养蜂生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时间里,郑荣希像一只不知疲惫的候鸟,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郑荣希如今仍是一个养蜂人。

提到这段过往,郑荣希至今仍有些痛心。原来当时由于蜜源越来越少,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在蜂蜜里添加各种添加剂,看似靓丽的蜂蜜早已不如从前清澈。当然,郑荣希也可以如法炮制,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作假两字。不良的市场竞争使得养蜂事业前途渺茫,35岁的郑荣希陷入了困境。

彼时,陷入困境的不止郑荣希一人。在与台州隔海相望的宁波象山,农民徐振彪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现在光靠几亩地根本养活不了家人,离开却又不知道做什么……”

就在两人踌躇之际,机遇悄然而至。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即将驶入第20个年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试验地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那些曾经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得了解放,曾经的泥腿子纷纷洗脚上岸。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道路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或进城打工,或办厂、或经商……

徐振彪正是洗脚上岸大军中的一员。2000年,徐振彪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浙江象山,带着妻子来到上海进军建筑业,成为了一名包工头。离开赖以为生的土地,大城市的开阔让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从工地建筑工地小工包工头,再到现在建筑公司经理,十余年的时间,徐振彪完成了从泥腿子建筑老板的蜕变。

不同于徐振彪,当时的郑荣希并选择进城打工,而是看准了那些人们无暇顾及的肥沃土地。他的直觉认为,伴随着农村农民的离去,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必将成为焦点。

正如郑荣希所预感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末期,宁波市镇海区的农业结构正面临着第二次大调整,水稻面积大幅缩减,各乡镇都进入了农业结构洗牌阶段。当时的镇海庄市镇正开始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庄市镇政府还在勤勇村建立了新瓜果蔬菜基地。郑荣希瞄准机遇,一下子便承包了170亩土地,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浙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谁来种地窘境

记者了解到,因土地已不再担当养家糊口的角色,在一些地方,土地托管应运而生,国家各类政策的出台也为职业农民铺平了发展道路。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在3年内,选择100个试点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左右。

2013年,浙江省农业厅开始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20131217日,浙江农民大学在浙江农林大学挂牌成立,新型职业农民这几个字在2014年初备受社会关注。

而农民大学的培训目标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而非单纯的农业技能。

这是浙江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

在浙江的东部,这种理解早早地被点燃、被释放。2003年起,宁波全面启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成为首个针对农民开展培训的政策。2015年宁波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试行)》,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宁波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匮乏,如何让普通农民成长为市场意识强、专业技术高、经营管理能力好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宁波市农办新农村建设处处长吕坚告诉记者,宁波市现有农村实有劳动力2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18万人,而这18万人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也是未来种地的中坚力量。

过去,一提到农民,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这一职业似乎又有了新的演变。

番茄种植技术、小西瓜施肥技术……尝到学校培训的红利后,郑荣希分外珍惜每一次的培训机会,现在我的农场就是一个公司,我有84个员工,他们的工作就是种植和维护土地。

18年的时间,凭借着农民培训中学习的知识和技术,郑荣希将自己的170亩土地扩展到了1800亩,从只身一人到拥有84个员工,农民成为郑荣希的职业并为此光荣。

此外,郑荣希还把学习到的先进种植技术做了推广,近两年,累积培训办班51次,受益农户达1100人次,示范推广范围内的结对帮扶农户161户,示范带动面积达1700多亩,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

而在浙江的北部,地处太湖之滨的湖州,新兴职业农民的故事同样正在上演。

2014年,湖州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单位,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程,在长兴、安吉、德清设培训班,在埭溪、菱湖、和孚、妙西、东林等乡镇设立教学点,分别开班授课。

目前,浙江各地都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免费的培训班开到了村里、田间,农民们不仅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学习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化身大众创业生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农民不仅成为了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也让农民成为浙江创业大军中的弄潮儿

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革下,创业历程更短、速度更快、门槛更低,创业主体从精英走向万众。生机勃勃的双创时代也为原先囿于一方的农民带来了无限可能。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李政表示,宁波现阶段的农民培训和前阶段的培训有所区别,以前培训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现在是以创业创新、经营管理为主,像宁波,很多的农民实际上是在做小型工厂,或者是做其他的加工业了,所以农民培训,更多的是希望把农村过剩产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

李政强调,宁波农民培训也基于这较好的发展基础——农民普遍实现第一步的脱贫,而他们正是在寻找第二次转型创业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提供的服务。

在李政看来,农民是大众创业的生力军,而农民创业并不框定是农业,农民的资源是他们扎根农业的先天优势,而所谓的优秀农民进高校,不是简单的脱贫进高校,他们本身已经很优秀,再来学校回炉,看看下一步怎么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最初的乡愁。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打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田园梦,不可或缺的始终都是

按照传统眼光,已过知命之年的温州苍南人颜贻松,只是一个种植了30多年蘑菇的普通农民。而当双创之风渗透至这座小城,颜贻松也搭上了这趟时代开启的列车。

2015年,颜贻松借助国内先进的循环种植技术,将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蘑菇、食用菌种植升级为现代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他的天地也从原本的狭小暗室变为了自己的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绿色产品在温州、上海等地供不应求。

李政表示,农民转型并不是简单地点上转型,而是整个农民体系的大象转身,农民学院就是服务于这次转型,农民培训就是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推进科学种地,引导他们创业创新。

而为推动更多农民创业,解决农民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浙江大力构建合作创业机制,形成能人创业再创业,带动广大农民广泛创业的格局,而其主要思路便是转变创业方式,发展合作经济

浙江省省长李强曾在浙江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浙江未来要继续把扩大农民创业作为增收的重要渠道,倡导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创业,让更多农民进入创业领域、拥有创业收入。

如今,在浙江大地,一场农民创业进行曲正在唱响。农民创业不再是简单的土地+锄头,而是在于传承与创新。新农民们扎根民间的传统美食、工艺和文化,将创业-创新-新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新网宁波2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