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包括九部分三十六条。
对这三十六条的总体感觉是:有干货,有硬碰硬的东西,有网上流行所说的“正心诚意”的改革的内容。
俗语曰:三十六计讲走为上。城镇化三十六条里有一个核心,文件语言叫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实也就是“走”的问题。往哪走?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
根据我对指导意见的解读,略作几层推论:
1、影响去哪儿的焦点在大城市、难点在大城市。
中西部很多小城镇已经放开了,但愿意去的人不踊跃。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有种种政策来限制人口。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急手棋、关键棋是要瞄准大城市。国务院指导意见这次对“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讲得比较重、也较具体。尤其是对大城市分门别类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暗含着时间表。这说明政策层面已充分认识到:在大城市落户就是城镇化的焦点所在、难点所在。
2、大城市的门将会敞得更开。
国务院在喊话中,提供了这么几个重要的信息:
——从数量上,要加快制定实施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
——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
——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购房、纳税、积分制等限制。
——加快调整和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
按照新近的城市规模判定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这么对比,常住人口500万以下的各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做好迎接新市民的准备吧!
3、在大城市落户是为自己好也是为国家好。
当然,如果指望一夜之间大城市就为你安排好一切,就能提包入住,恐怕也不可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能力跟不上。因此还可能需要有个先来后到。但最起码,各方面信息汇聚过来,指向很清楚:只要坚持,就能成为大城市人。而这样做了,既为自己也为国家。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A·奥沙利文有一句名言说:城市规模可以过大但不能过小。老兄这句话有点绝对,但有许多道理。许多人努力成为大城市人,享受大城市的红利,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从国家来说,发挥大城市作用,吸纳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就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这样理解的话,坚定信心把家安在大城市,成为新市民,为家也为国,两者的内在逻辑很统一。最近十几年出现的现象是:城市的建设用地在增加,农村的建设用地也在增加,原因是不少农民工、农民在城市工作,要回到老家盖房,从土地资源等方面讲,这造成“两头膨胀”。
4、中小城市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将得到政策更多的支持。
指导意见的第四部分提出:要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要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要加快特色镇发展,要培育一批中小城市。这些预示的信息是:城镇化的政策支持重心将会向中小城市和重点特色小城镇上转移。
这与我上面讲的1~3点有矛盾吗?其实没有。当前急手棋是在靠大城市,要把大城市吸纳人口、承载人口的功能发挥出来。立足长远来看,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会增加辐射、带动作用。大城市通过交通网络等与中小城市联结,会形成未来的城市群形态。市场的力量在向大城市集中,而政策的支持力度应提前向中小城市倾斜。
核心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小城镇都能得到一样的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是重点镇,包括县城、中心镇、特大镇、特色镇等。
5、中小城市数量一定要增加,问题只是何时增加、增加到多少。
这个问题其实我所在的机构研究了多年、推动了多年的一件事。一个理由是拿国际比较说事,我国城镇人口有7.7亿,但城市只有653个。日本只有 1.1亿多人口,却有787个城市,美国有10158个城市。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国的很多特大型镇,从行政意义上你拿他们当镇;但从经济意义上讲,他们本身就是中小城市。更多的镇拿到欧美,都是城市。把镇变成市,名称变换背后,主要还是要把生产关系调整到位,让它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步的意义大家都看得到,问题是设市事关重大,它受法律约束、行政等级分割的制约,到目前没有实质的突破。
设市设市,如此重要的事情说了不止三遍了。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这件事预计两三年内有大的突破。
6、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没有前途?
这几年,就近就地安家找工作比以前更多,说明就近就地的吸引力增强了。个人层面一定不能听忽悠,要清醒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产业发展与就业机会?孩子上学、全家看病能不能解决好?路怎样、气怎样?等等都需要考虑。
一般来说,县城、重点镇、工业园区附近是“就近就地”最小的适宜范围。东部发达地区、大都市周边地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等等,这些地方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农民在自家集体土地上也能实现城镇化,不亦乐乎,确实就没有必要考虑非往大城市挤了。
如果你是眼光远大的企业家,或者有企业家禀赋,能兴一片产业,带动一片人就近就地城镇化,那善莫大焉。2008年一批企业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了一些园区,成活率不高。现在情况有所改变,有利条件更多,不过仍然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网易财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