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门的决策部署。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从理论、政策和规划的结合上,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包括:
1.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中国特色和战略导向的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旗帜。国际经验教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启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借鉴国际经验、强化中国特色。新时代大国发展逻辑转型,更需要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晰并科学理解坚持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导向。
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和基点的研究。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当然属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要多方合力推进产业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还应包括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推进乡风文明新发展、创新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造生活富裕新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本书围绕如何把握好这些重点进行了认真讨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包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点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系统工程,要按照增强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的要求,科学把握重点、难点和基点的关系,系统发力,精准施策。
3.关于若干新思想、新论断的专门讨论。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需要多管齐下,鼓励乡村振兴带头人脱颖而出,加强乡村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和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关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都是非常富有创新意义和前瞻眼光的新论断。本书围绕这些问题,分别从怎么看、如何办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
4.关于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通过研究提出,要按照发挥国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要求,科学安排规划编制的时间节点,协调处理发挥国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与增强地方规划发挥指导作用及时性的矛盾。要注意拓宽视野,同相关重大规划衔接起来。要注意提升规划的战略思维和网络经济视角,科学把握“面向未来、吸收外来、扬弃以来”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前瞻性、辩证思维和远景眼光,让规划更多地体现方向感、探索感和共同的命运感。要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节点和链接线建设。对少数关键性节点或链接线建设的支持,其重点也应从追求项目价值最大化转向追求网络价值最大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努力把编制规划作为撬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杠杆,这比在规划中按照现行政策文件设计几个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更加重要。要加强规划精神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将规划编制过程转化为规划理念、规划意图普及推广的过程,转化为增强规划实施自觉性的过程。
5.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规避的几个倾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规避几种倾向,着力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一是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规避发展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三是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有机和多样化、特色化振兴;四是规避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化、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着力推进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规避支持重点错乱化和推动“三农”配角化倾向,有效辨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参与者和侵蚀者。
此外,本书还对美国、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也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互关系等涉及推进农村产业兴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作者简介:
姜长云,1964年3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最高奖)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曾担任由中组部等组织的“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讲课教师。已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独著《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转型》《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新探》等4本,主笔《多维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服务业大趋势》《农村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论》《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理论与经验》等著作,学术成果400余万字,曾担任《中国服务经济丛书》主编。独著的《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一书,其主要内容由英国Paths International Ltd,UK作为个人独著出版。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等30余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等,经常应邀主持地方服务业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参加国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和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等文件起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服务业发展。近期研究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和跟踪研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战略定位和中国特色
一、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二、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第二章 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第三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难点和基点
一、推进产业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三、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基点
第四章 专论
一、努力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
二、推进城乡融合怎么看、如何办
三、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篇大文章
第五章 关于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
一、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二、提升战略思维
三、丰富网络经济视角
四、把规划作为撬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杠杆
五、加强规划精神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第六章 努力规避几种倾向
一、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顶层设计
二、规避发展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规避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规避改革工程化、政策盆景化倾向,着力推进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五、规避错乱化和配角化倾向,有效辨识引领者、参与者和侵蚀者
第七章 美国农业农村政策演变及其启示
一、美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概况
二、美国农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历程
三、当前美国农业农村政策的重点
四、美国农业农村政策演变趋势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第八章 从欧盟农业农村政策演变看中国乡村振兴
一、欧盟农业农村发展和政策概况
二、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
三、法国、德国农业农村政策演变的亮点
四、欧盟农业农村政策演变的趋势
五、欧盟农业农村政策演变与中国乡村振兴
第九章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一、科学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
第十章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近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化
二、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模式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三、农村产业融合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带动农民增收效果
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和制约
五、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第十一章 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关系
一、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
二、农民合作社的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
三、龙头企业的功能作用和未来潜力
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