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精神

[ 作者:农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25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有相当一部分基层代表是农民代表和农民工代表,他们在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大多谈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一脉相承,又有升华,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

重视“三农”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过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充分彰显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五年来,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均明显提高,广大农民初步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但是,城乡差距的现实,使农村的这些改变难以抵挡农民进城的步伐;而全国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相当数量的村庄与理想目标差距显著,不少农村“三留守”现象依然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下,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是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纲领。其内涵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发展的核心是人的问题,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只有农业和农村的共同现代化,才能使人留在农村。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姚庆英代表:拓宽致富新路 改变落后面貌

“我们两河村是两个村子合并而成,2198人的村子现在年人均纯收入有3万多元,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四川省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带领下,两河村杂柑、草莓、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果香四溢。村里还打造了集骑游健身、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西坡果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1994年,在外做石材生意的姚庆英代表回到两河村并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说是‘挑担子’一点也不为过,当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才1000多元。”姚庆英代表明白,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姚庆英代表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项目拓宽了致富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两河村三年来已完成民生实事40件,坚持便民服务代理,由村干部带头在村便民服务室轮流坐班,为群众提供70多项代办服务。党中央为新时代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基层党员要带领群众选对路子加油干。”姚庆英代表说。(文/记者 廉丹 刘畅)

雷应国代表:瞄准绿色有机 发展现代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我们这些搞土地流转的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来自基层农业战线的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西丰城市秀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应国说。

雷应国代表告诉记者,来北京之前,很多农户问他关于土地承包到期后怎么办的问题。“对于老百姓关心的这个问题,报告讲得很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报告还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政策,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雷应国代表说。

“现在种水稻,我们都是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谈及今后的发展,雷应国代表表示,将进一步调结构,种植品质高的绿色有机水稻,统一品牌、统一生产过程、统一销售,带动社员和更多农户一起生产安全优质的大米,打造优质大米品牌。(文/记者 刘兴)

王金花代表:完善基层设施 教育质量更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基层教师感到无比骄傲、自豪、激动。”党的十九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教师王金花告诉记者,她对山区教育条件的改善更有信心了。

长期扎根于基层小学的王金花代表,对基层教育有着深刻的体会。“20多年前,我所在的番打小学教室是小茅草房;10多年前,学校有了平顶房;近年来,新教学楼已投入使用。目前,教师工作间、运动场和围墙正在加紧建设。”王金花代表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番打小学教育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王金花代表说,山区教育面临最难的问题是地处偏远,许多教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2013年,她向上级反映的情况得到重视,从当年9月起,儋州市率先预算农村边远山区教师补贴专项资金,海南省为边远地区教师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全省有9243名教师受益。根据《海南省为艰苦边远地区教师解难事办实事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全省乡镇以下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在编在岗教师约2.08万余人获得补助,并逐步改善教学条件。

王金花代表说,“我希望党委、政府进一步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健康,比如每年定期为山区教师做免费体检,山区教育会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记者 何伟)

丁琪代表:农村脱贫摘帽 党员勇挑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代表、云南省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丁琪说。

2011年,丁琪代表成立了大关县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2013年成立了党支部。琦鑫党支部始终坚持把社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支部党员、把支部党员培养成公司骨干的“三培养”工作,现在支部党员有23名。

丁琪代表认为,搞好农村工作,就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今年年初,琦鑫党支部把支委分包到片,每个党员分包到组,使每个党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担起重担,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在脱贫攻坚中,他们坚持学习,带头实行党员一对一帮带,让社员学会一门技术、帮扶一批群众、发展一项产业,大力发展黄牛养殖。目前,合作社实现规模黄牛存栏4000余头,年生产加工肉制品400余吨,年产值1200余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全村2019年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全村草山资源丰富、闲置土地多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牛养殖、中药材种植,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丁琪代表说。(文/记者 万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7-10-2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