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加强农商协作 助力农产品上行

[ 作者:白舒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1 录入:吴玲香 ]

我国农村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解。品牌定位、产品质量、人才培养、网络建设、物流体系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链条与网络等,阻碍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为推进农产品电商快速健康发展,商务部、农业部日前联合发布《商务部农业部关于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部署了十项重点任务。

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和标准化试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自2014年商务部部署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各地农村电商呈现“井喷式”的发展。

日前,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2017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全国新增了260个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国共确定了756个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可以说,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电子商务下乡蓬勃发展的同时,农产品上行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品的“三品一标”不齐全、物流配送难题无法解决、营销理念落后等现状制约着农产品“触网”。

为了助力农产品上行,此次《通知》指出,各地要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较好的县(市、区、旗、国有农场)中至少组织1个县,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工作。试点县选择至少一个品种,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工包装、物流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中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电商化,创新农产品电商销售机制和模式。电商示范县要参照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县要求开展工作。“农产品电商出村”概念被首次提出,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走出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农产品上行只能走品牌化道路,否则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对于电商包括公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等已经形成共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说。

而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标准化,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正是阻碍农产品顺利上行的核心缘由。我国农产品的品种较多,复杂多样,相应的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为此,《通知》要求,各地商务、农业主管部门应会同质检等部门,建立健全适应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产品追溯等标准体系,开展农产品电商标准化试点。依托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县,以电商平台、龙头企业等为主体,就试点品种先总结制定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再逐步形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推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探索开展网上现货交易,竞价拍卖等。

据了解,我国已经成立“国家农村电商标准化课题组”,农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标准化已经被提到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洪涛认为,试点县可以运用日益完善的农业大数据体系,推动相关标准的研制与应用。另一方面,政府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加快执行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打造农产品电商产业链

截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粮食创下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的“四高”;此外,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禽蛋、蔬菜、水果和油料产量位居世界之首。与此大背景相悖的是,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卖不出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靠计划;现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农民究竟应该生产什么、生产了多少、库存量有多大、市场需要多少也并不清晰,市场信息往往是一个“黑洞”。

为此,《通知》要求,打造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各地要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引导作用,以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营公司为主体,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适合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新品种和新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广农业生产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和上报农产品生产计划、产量、销量、库存等信息,增强农业生产对接市场需求的能力。

在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推动在大型社区试点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加强与传统鲜活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合作,开展农场会员宅配、社区支持农业等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有时候销售不是问题,供应链管理才是问题。”记者在多地采访农村电商时,一些电商人对此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品牌、渠道已经没有问题了,订单纷至沓来,但因为供应链环节的控制问题,后面不敢再多接单。”

电商压缩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但对供应链两端的组织能力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下的供应链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是连接上游与下游的关键节点。目前,虽然农产品电商的创业非常活跃,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的互动联合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障碍。

洪涛表示,线上与线下融合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如果将农产品电商与农产品大数据体系应用联系起来,就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随着信息化越来越对称,以及地方县域平台运营能力的提高,农村电商会进一步压缩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这样才真正可能解决农产品的各种销售问题。

人才培训为农村电商发展补足后劲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不足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5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2240万人。尽管如此,依然有8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相比2015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表明人员流失率高。

为此,《通知》提出,实施农村电商百万带头人计划,对农民合作社成员、创业就业人员、电商转型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争取到2020年,电商示范县初步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服务支撑有力的电商培训体系,培训人员超过1000万人次,农村活跃网商超过100万个。

实施农村电商百万带头人计划正是为了缓解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

提供农商服务的网策研究院CEO徐大地在谈到电商培训的核心时说:“我们做了三年人才培养和输出,发现一个问题,全国每年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大问题在培训和输出使用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联系。各种各样电商培训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输出到实地使用,这种培训就没有意义。因此,必须搜集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而不是单纯培养,培养完之后学生该干嘛干嘛去了,真正很少进入到电商上来。所以说,学以致用最关键。”

洪涛认为,各地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高新企业、电商园区的人才优势,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促进我国农业大数据运用的档次和水平,选派年轻的农业干部进行进修、培训,促进农业系统的人才和知识的更新,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利用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推广普及农业大数据知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农村商报 2017-08-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