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河北涿州市百尺杆镇泗各庄村,新年第一次党员大会。“去年,咱村种油葵,修马路,植树造林,装饰仿古门楼,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000人次,还评上了‘省级美丽田园景观区’。人均收入由上年的8000元增加到9600元……”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支书王国玉兴致勃勃,60多名党员直拍巴掌。(2017年3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贫困的原因不同、进度不同,也会出现脱贫的步伐不同。
毛泽东同志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脱贫攻坚同样需要榜样、需要“带头人”、需要“领头雁”,让“领头雁”之光照亮更多扶贫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学以致用“领头雁”三部曲。
把学习和实践的课堂搬到农村去。“领头雁”的成功无一不是“接地气”的成果,从“填鸭教学”到“基地模式”,能够把根扎进农村,把村庄当教室,大地当课堂,村官当老师,才能理论联系实际。
用“工匠精神”实现“精准”。“领头雁”不是一时功夫,是长期坚持高标准、真干事而获得的,从“集体漫灌”到“精准滴灌”,这是“精准”上的鹅转折,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施教则让“精准”不断提升,才能“靶向治疗”扶贫问题。
用“实干”击败贫困难题。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贫困。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需要知识,但是“知识”过后还是需要实干,从“充电富脑”到“撸起袖子”,让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而是有所思,有所获,有所用的学习,更重在把知识变成脱贫攻坚的力量。
“吾非千里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不管你是不是脱贫攻坚上的行家里手,但是只要你有战胜贫困的决心,有为了战胜贫困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作态,贫困必然是可以穿越的“幸福障碍”。
(作者地址: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