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全流程监管畅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18 ]

截留侵吞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扶持资金、冒用贫困户签名套取扶贫专项资金、挪用扶贫资金还个人房贷……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2月6日《经济参考报》)

当前,正值全面脱贫攻坚进入到最关键最艰难的时期,各地的扶贫压力都很大,不只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还要警惕一些贪腐“黑手”伸向扶贫资金,可谓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蝇贪”盯上扶贫资金阻断扶贫“最后一公里”。数据最具说服力,即使经济发达如广东这样的省份,2016年查办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就达90人,这个数字放在全国又当是多少?想想也令人不寒而栗。查处的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扶贫“最后一公里”、案值小但影响恶劣、牵涉数量较多的基层干部,其“罪”不只是涉及“微腐败”、基层监督虚设、扶贫责任落实不力,更在于其破坏的是关系着4000多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大事,正在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拦路虎”。事实上,从查办的这些案件所涉及的金额看,平均每宗涉案金额12.5万元,金额虽小,但都是贫困户的“救命钱”,如此也下得去贪腐“黑手”的确是丧心病狂。

监管虚设让扶贫领域腐败猖獗。分析发现,2016年广东查办的90名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嫌疑人中,村干部就多达70人,“苍蝇”的权力蝇小,但却是没有相应监管制约的“绝对权力”,其破坏力丝毫不压于“老虎”。加上“蝇贪”多是窝案串案、群贪群腐,隐匿在群众中间,群众因为害怕报复或是不了解监督举报渠道和常识而不敢举报;特别是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并持续向贫困县放权,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监管机制制度没有及时的建立健全并运行起来,导致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不透明、不规范、随意性大,给腐败滋生的“空间”;如此种种,导致极难侦察查处,客观上纵容了类似的腐败。

畅通扶贫“最后一公里”须全流程监管。脱贫攻坚不只需要决心和智慧,也需要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作保障和支撑。畅通扶贫“最后一公里”,让每一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每一个扶贫项目都精准落户、每一个扶贫举措到精准给力、每一厘扶贫资金都用上刀尖上,实现扶贫精准、精准扶贫、扶贫彻底、彻底脱贫,就必须让扶贫全过程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都处于严密的监管之下。要强化纪检监察部门、上下级地方整体联动,形成监督查案的广覆盖、全渗透和协同效应;要坚持全面监督排查的同时,抓重点领域、抓关键环节、抓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现监督执纪精准定位和快速打击;要强化对扶贫干部的警示教育,坚持专项集中培训与日常监督教育相结合,促使扶贫干部以身作则,当好廉洁扶贫监督员、宣传员和预防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确保脱贫攻坚信息动态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实现扶贫大数据平台向纪检监察等部门和群众开放,随时可监督、可查询。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