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49.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人们的仪式感减弱了,32.1%的受访者认为增强了。79.8%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中仪式感重要。(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古老的中国更是一个讲究“仪式感”的国度:读书人启蒙要拜圣人孔夫子和塾师,木匠入行要拜祖师爷鲁班和师父,学生意要拜陶朱公或财神菩萨……“拜师”是手工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多种行当的职业民俗。其实,“仪式感”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生孩子要办满月酒,结婚要举行婚礼,修高楼需要奠基仪式,学业结束时需要毕业典礼,人死后需要举办追悼会……这些仪式即使在 “破四旧”的文革时期后仍然顽强地保存下来。这就证明了“仪式感”在国人心目是如何地根深蒂固。
人生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感”,特别在当今这个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仪式感”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举行必要的仪式,是对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有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逢年过节,摆上三牲,焚香祭祀,面对着神龕,率领全家老小向祖宗牌位毕恭毕敬地叩三个响头,向祖先回报一下当今的生活,祈祷一下未来的向往,这何尝不是家风传承的最好时刻?每周一晨读时,大的机关单位和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向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这不是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么?
其次,举行必要有仪式,有助于培养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人礼”似在告诉年轻人从此迈入了需要更多自尊、自立、自强的成年阶段;“结婚典礼”则在告诉婚姻双方从此成家当主人了,需要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任,既要为养育下一代做准备,也赡养老人了;“入职仪式”则在提醒当事者从此要尽职尽责,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像陕西某医院的护士长助理何菁所说:“(护士)入行仪式对年轻护士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参与授帽仪式帮助他们理解了护士行业的神圣职责与肩负的使命,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最后,举行必要的仪式能让生活过得更慢些,能给人们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时刻,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此外,举行必要的仪式还是顺应民心之举。去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1926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刚参加工作时,70.7%的受访者赞同有入行仪式,74.5%的受访者觉得入行仪式对增强爱岗敬业有帮助。今年的调查则显示“79.8%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中仪式感重要”。
当然,举行必要的仪式并非是对传统仪式全盘照搬,更不把仪式与形式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慎重地甄别,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发扬传统仪式中的精华,并给它赋予新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作者地址: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