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县委书记眼中官场是面镜鉴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30 录入:实习编辑 ]

做了八年半县(市)委书记的李克军,退休后创作完成《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收集近110多位县委书记的真实故事,生动地勾勒出了中国基层县域的官场生态,详细地阐述了县委书记的行为准则和为官之道,以及其背后深层的逻辑。(未来网,11月27日)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怎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在文学作品异彩纷呈的今天,官场小说其实并不少见,但真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乃至产生思想共鸣的确实不多。这些作品大多以揭露官场腐败为内容,用以迎合读者猎奇心理,存在着妖魔化、简单化、情绪化等问题。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一个做了八年半县(市)委书记的退休官员,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并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写成《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仅就态度来说,就称得上难能可贵;而从报道中披露的内容来看,也确实生动反映了现实及其背后的逻辑。

因此,这本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官场小说,而应该是整个官场的镜鉴。我们不仅可以对县委书记这个群体有更深刻立体的认知,也可以从中了解基层的权力实际运作,并获得很多宝贵的启示。

“本事少的愁死,胆子小的吓死,心胸窄的憋死,脾气暴的气死,想不开的冤死,身体差的累死。”这是李克军眼中得县委书记。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还原真实的运行规则。县委书记的不是天使,也不是妖魔。他们不仅要为富民强县奋斗,还要为工作目标、升迁目标、名利目标、安全目标努力;很多按党规国法、圣贤教诲不允许的行为,却是县委书记们恪守的为官之道,背后的原因,自然是一言难尽。

仅报道中披露的县委书记们在面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级指示、经济指标等任务时采取的灵活变通、技术处理,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为了打击漫天要价的饭店老板,让纪检委拿着摄像机在饭店门前反腐,迫使老板让步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县委书记王绪刚因为坚守廉政,独自抗拒官场“游戏规则”,结果遭到非议和挤兑的往事,实在令人唏嘘和感叹;另外一些官员要想在廉洁和人情之间保持平衡,“退礼”的同时还要想办法“保全送礼人面子”,却让人“心累”;国家政策、上级要求与基层实际不吻合,或政策互相“打架”的情况下,“擦边球”“闯红灯”“越红线”“走钢丝”“打险牌”,用以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或维持正常运转的做法,也让人慨叹。

“摆平就是水平”,这是李克军对官场平衡术的解释。这句多年来一直被批判的话,此刻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哲思。如何让政策更接地气一点、让县官乃至基层官员坚守原则的底气更足一点,上报数据时水分更少一点,面对不正之风说不的声音更响亮一点,也许更值得我们思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