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起乌镇,想到的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桨声橹影。诗人王心鉴用“几度梦江南,小桥旧曾谙。白墙竹窈窕,黛瓦燕呢喃。红袖怡酒兴,绿茶润琴弦。雨巷寻杏花,邂逅乌篷船”的诗句来描写乌镇。可见,“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绝不虚传。
乌镇和周庄、同里、西塘并称为江南四大名镇,是极具江南特色的景点之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现代作家、诗人陈运和曾用“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的诗句,说这里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现在,谈起乌镇,想到的却是它的“互联网经济”,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满满的都是智慧元素。那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是如何搭乘着互联网的快车,蜕变为智慧小镇的呢?这要从乌镇的开发与保护说起。
乌镇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在1999年未开发前,乌镇交通闭塞,旅游景点仅有茅盾故居。当时的游客量仅为3万,门票年收入18万。1999年5月,乌镇一期保护工程启动,2001年元旦,东栅对外开放。这一年,乌镇共接待游客72.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845多万元。2003年,乌镇开始西栅大街的开发;2007年春节,西栅对外开放,当年接待游客21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9900万元。
经过发展,乌镇沉淀了千年的文化与历史;与此同时,也打造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核心:
乌镇很早就构建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乌镇旅游预订网站;2012年8月,淘宝乌镇旅游旗舰店正式营业。通过PC和手机,游客可以订购住宿、票务、套餐、特产和纪念品…2012年6月份起,乌镇西栅景区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如今,在乌镇,进景区游玩你只要录入身份证,留下人脸信息,进出乌镇全靠刷脸轻松完成。在不就的将来,乌镇内的衣食住行消费都可以“刷脸”实现,即使手机没电,也能“畅游”乌镇;在乌镇,无论走到哪里,你可以用这些万能的二维码点餐,预订游船,付款,甚至能免押金借用雨伞和充电宝等物品;还有机器人帮你停车,定位停车、智能调度、自动泊车,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智慧养老进到老人家中,儿女可“远程监控”父母身体状况;通过电脑“看病”,可开处方可送药……可以说,高科技已渗透乌镇的方方面面,这座被青砖绿瓦覆盖的小镇让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碰撞,让历史和创新在这里完美的呈现。
中国古镇远不只一个乌镇,为何乌镇得天独厚地得到互联网的眷顾呢?浙江电信网络运行维护部相关负责人朱齐驱的一席话,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最初接手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通信网络优化任务的时候,我们最担心的是,怎么在这个千年古镇里新建和拓展光缆路由和基站,视线所及都是文物,动不得。后来才知道,西栅景区在筹建之初就已经在地下预埋了光缆。”当时甚至还没有“光宽带”这个概念,“所以尽管经过网络改造,西栅现在的网络密度之高是全国第一,但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
风光的背后,是乌镇当地整个县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超前发展。比如,光纤的提前铺设,为今天的智慧互联网提供了强大支持;全县电商环境的健康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互联网格外熟悉;对于本地文化有意识地保护与合理开发,使这里不被盲目的工业化发展所吞没,等等……
可以说,没有乌镇17年的旅游发展和传统生活下现代化完善配套设施的完备,就没有今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智慧小镇。并非所有的乡村小镇都可以成为乌镇,也不必所有的乡镇都遵循乌镇的模式,成为国际化的旅游胜地和会议中心。但是,乌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足够多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2016-11-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