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1300年前,“诗仙”李白这样描绘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今天,这片村景生长更茂盛了:长出了艺术,40多位中外艺术家将工作室搬进这里;长出了旅游,本月下旬,村里联合旅行社正式启动乡村游专线。千年茶叶村要转型为风景村了。村景如此有生命力,村民们指指村文化礼堂,竖起大拇指。(11月18日 《浙江日报》)
外桐坞村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村落:明朝年间,祖先仇氏从宁波搬迁至新凉亭,后来转移到现在的所在地,繁衍生息。据记载,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在2007年以前,这个村和其他村没有什么差异,祖辈以种植西湖龙井茶为生。而在西湖区,生产龙井茶的村子太多了。但在2007年后,外桐坞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外桐坞村的艺术“气质”从何而来?
建设文化礼堂是起点。村民们把文化礼堂建在村口,立誓让村子美起来。在我看来,文化礼堂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集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他们将上百年的民居建筑和祠堂改建成礼堂,辟出桐坞书院,供村民练习书画;辟出聚贤堂,展示圣人哲言和仇氏家规族训,村里的启蒙礼、成人礼、敬老礼等传统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辟出小伢儿图书馆,在这里播下知识种子;辟出大讲堂,党员学习、乡村春晚、艺术活动在这里轮番举行……文化阵地可谓是丰富多彩,难怪不少村民都能从中找到乐子。
致力凝聚乡村精气神。建设文化礼堂,重在将散落于民间、存活于百姓记忆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村民普遍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要素,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他们在文化礼堂中展示了村情村史、民风民俗,能人榜、美好家庭榜、优秀党员榜、道德模范榜和新外桐坞人榜等,让文化长廊讲述村庄精神史,让身边榜样走进生活,使村民们有了归属感、自豪感以及见贤思齐的向往。很多时候,我们对老百姓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精神文明熏陶,不是没有资源,而是缺少发现那些资源的眼光,缺少挖掘那些资源的功夫。
让艺术融入文化家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入融合,传统村落才能增强活力、焕发魅力。艺术家的眼光,拓展了外桐坞村的发展视野:他们启动“风情小镇”建设,依托中国美院实施外桐坞村艺术创意展览中心、艺术观光一条街、艺术农家艺术工作室三大项目,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因为艺术家纷纷入驻,在与厚重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了外桐坞村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打造文化家园,除了眼光向内发掘自身资源,还可以“请进来”,借助他人的力量。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传统村落里,蕴藏着中华文化最丰富的信息,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情感。我们离不开村落,那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净土、文化的根脉、乡愁的依附。外桐坞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村落要留住“乡愁”,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融入时代内涵,使其长出文化的种子、结出文化的硕果。有文化的家园,才能真正留得住我们的“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