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5+2 、白加黑” 是一种病态的政绩观和奋斗观

[ 作者:谢朋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1 录入:16 ]

无节制地要求干部职工“5+2 、白加黑”,不仅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而且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一则名为《“5+2、白加黑”不值得宣扬》的新华社每日电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这之前,国防大学一位女讲师英年早逝,她的领导空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含泪慨叹“别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谈关爱”。在朋友圈几乎刷屏,引发社会对中青年骨干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的担忧。

“5+2、白加黑”的敬业与健康孰重孰轻?曾几何时“5+2、白加黑”是全心全意、爱岗敬业的代名词,认为这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工作作风的转变,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有的地方以“5+2、白加黑”的为荣,高喊口号,压得中青年干部喘不过气来。更有甚者提出“3516”工作法,即每天三小时吃饭、五小时睡觉、十六小时工作,这些举动看似兢兢业业的工作,殊不知,给多少中青年干部的身心带来了不良影响,“5+2、白加黑”的敬业与自身的健康到底孰重孰轻?更是引人深思。

英年早逝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表面上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导致过度劳累,是一些干部职工英年倒下的主因。事实上,一些单位工作安排不科学,甚至为片面追求“政绩”,无节制地给干部职工加压,要求或变相要求他们长时间加班加点,甚至以“领导都不休假”为由压减休假,更是深层次的原因。

细水长流,“革命”需要身体的本钱,才能继续前行。“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思想,在学生时期就遭遇了题海和考分的围攻,起早贪黑、焚膏继晷成了生活中的常态。工作后,又遇走出校门的困惑、没头苍蝇的乱撞和繁重复杂的工作,更加将“埋头干事”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一些领导干部也保持着一种“做事的人不会错”的心态,将没日没夜的加班当做好好工作的重要表现。长此以往不仅没做好工作,反而走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损害自身身体,丧失继续前进的力量。

勿忘总书记的关切。在2015年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年轻人不要老熬夜的关切。总书记讲了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往事,称自己当时常熬夜生病,并告诫大家不要熬夜。诚然,有些时候为了组织和集体的利益,我们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来加班加点是责任和担当的表现。但“偶然”若是成了“常态”就是一种病态的政绩观和奋斗观。

这些年来,关于中青年过劳死的新闻不乏其数。中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祖国明天的希望。为此领导干部当抛弃旧有的政绩观,多注重工作实效,对中青年干部多些人文关怀和心理激励,并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他们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当然,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确实该提倡发扬无私奉献、夙夜在公的精神,但是凡事得有个度,也要合法合情和科学。让工作多些合理、高效,避免疲劳战,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故事一再上演。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