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临时户口:一个远去的户籍管理概念

[ 作者:刘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实习编辑 ]

最近,琢磨个事儿,起因还是全国正推进城镇城市化的改革进程,大批“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所引起的概念上认识上的波动。

从古至今挨个儿数,哪个朝代、哪个社会状态都不会忽略户籍管理制度的程序建立与严肃执行。稀里马虎,会派生出别的事儿来。

原先古时,粗了说:一人一号,一家一户,几户成伍,几伍连营。细了说:户户相连,有相互监督的意思在里。狠了说:别犯事儿,哪家哪户兹要犯上跟官府作对,立马连带,碰谁也没好果子吃!再狠加上最狠:株连九族——没跑儿。

如今是楼号、胡同、居委会、所属街道,再深了说:或属哪个社区、哪个物业,或属哪个“管片儿”。方法不尽相同,复杂的、简单的,意思差不了哪去。无怪乎,都为得是安居乐业,以减少管理缺失,叫人口变动有据可查。

那会儿就很珍贵的“非农业户口”

人从娘胎里一“哭”下来,就得有名有姓。生身父母是谁,籍贯、民族、出生地、有几斤几两,子丑寅卯都得弄明白搞清晰。现在更玄乎,什么脚丫印子脐带血,都有档案记录。为啥?亲生的过继的抱养的,查起来不费劲儿,免了后续麻烦。验“哭证”,才给办理户口。

人生简单,都是“哭”着跑出来的。没听说,谁谁笑呵呵地“从今迈步从头越”,大大方方地还唱着花腔韵律。哭来的一页户口,就算是有了人生证明。再明里说,也就有了吃喝穿戴的确切保证。

尤其是城镇户口:生下来就算有了“大福利”。牛奶证,从一小瓶起步。添置小衣小裤,自此有了票据凭证。鸡蛋、白糖,照顾有加,不用爹妈再着闲急。再“熬”大了些,布票、粮票、油票、肉票按月发,逢年过节少不了富强粉、小站米,捎带脚儿几两炒瓜子花生,哭孩子吃不动,自有人替。

上幼儿园,上学习文,上班挣钱,下班买肉,再喜结连理,又再喜得贵子,一系列的人生步履离不开这一页“金贵”的真情植入。申请住房,搬迁新居,入什组织,当啥干部,再加上异地迁徙,样样离不开对人生履历的追溯与改动,非正式户口不成,就得有特正式的一页。

按现在说,户口种类无高低之分。搁过去,想方设法也得抢报“城镇户口”,最好城墙以里的。上几辈子若没谁与城墙沾边儿,也就断了“获取”城镇户口的念想儿。

说句讲现实明摆着的事,俗话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家小子打小长磕碜了、工作不咋灵光分街道小厂了、智力情商有些欠缺了,托媒人找同城镇的姑娘,怎也没大戏,或是费老鼻子劲了。一说将就找个农村户口的姑娘家,还老大不乐意。暂且应了人生大事,小日子还是“囧”得很。

我一师傅,儿子插队返城分小厂。个儿和模样都没得说,就是找对象“老大难”,千踅摸万比较,最后影儿还是找了个近郊且俊俏的姑娘。没再闲听“门不当户不对”,两人对上眼儿啦!

可这后来的日子,就没那么顺气顺心。生下孩子没弄成城镇户口随妈,往后一系列琐事都挺烦心挠心的。为这,挺般配的小两口儿竟没少吵吵。

怕见大檐帽,从开门接受“查户口”始

那时候小,对警察最初的印象,我还停留在“查户口”的范畴里。

记得还是嬉闹频繁自个儿却不知烦的年纪。外面世界是:星星点灯,夜深人静。家里炕上是:炽灯点亮,雀噪一团。

哥们姐妹各有爱好,吹口琴、玩弹球、做作业、看课外书,都爱往一块堆儿挤。也是,就一个煤球炉子怎抵住了“西伯利亚寒流”来的凛冽。

妹妹嫌姐姐没帮忙审看作业,弟弟嘟囔我口琴不给他吹,姐姐大声嚷嚷“没闲工夫”,我攥着口琴满炕躲着蹦,妹妹哭鼻子抹泪,弟弟“嗷嗷”叫唤紧着追。吵得妈妈不耐烦,只好停下纳鞋底子的手,蹑手蹑脚地踱到门口,“彭彭”两响儿,大叫了一声“查户口的来喽”!

甭说,就这句管事儿。待接二连三地识破了“局”,又是接茬喧嚣,直至夜深。真有回,算是治住了院内嘈杂的“根儿”。

快到该人静之时,几位“闹将”赖屋里不睡,依旧寻着各式理由折腾。“哐哐哐”,门响了几下,愣没人听见。“开门,查户口!”连着几声,我这才问清楚,赶紧跑去开门。

两大壳帽往四处里瞅瞅,甚至连炕沿儿、门后头都扫听了下。“没别人吧?”肯定是自答自问。“人家有反映,别再耽误别家儿休息!”妈妈应合着,“大壳帽”一转脸儿——走了。

插一句,那会儿爸爸整年也在家里没几天。他脱下军装没不久,便只身离开京城支援又志愿去了“三线”。这一走,就是一年一探亲。少了父威在旁镇着,孩儿必定略少了些“规矩”。自打那会儿起,再经了多少年关,对警察入户“查户口”的例行公事时的威严,我自小儿就体会茁实且入心。

人走户口走,至今的天经地义

咱没研究过各个朝代户籍管理程序的繁与简,也没细探过各时期户口管制水平的优与劣,更没考证过近代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咱就想大概其地絮叨下,先前咱北京城里边怎么个管法儿。

新时代定是一切都与时俱进。现在户口管理,不愁数字化现代化。电脑一检索,个人信息全门儿清;身份证一扫描,人家显示屏就知你人生细节。

前面说了也列举了:“户口是一个人的命根子”。插队或兵团也好,对调或迁移也好,异地学习或工作也好,千头万绪头等事,挪户口第一。人离开此地,户口跟着走。

户口区分与种类很明显:农业户、非农业户,再加上集体户。说来也怪,年代不同了,想法也不尽一样了。

就拿户口变动说事儿。原先是拼着命也要“农转非”,甚至是“撞南墙”、“挤破头”、“钻遍营”,竭其绞尽脑汁之能事。现在可逗:“非转农”的人与户竟然大有人在,农业户口如今“金贵”的不得了。这是怎的啦?

正应了前人的体会:没进过城的,一门心思地想进城;城里待腻烦的,挖空心思地想出城。偶遇了两厢都情愿,也未必凑了巧一块堆儿如了愿。这是说现在户口格局的变化,原先可不这样。都遂了各自心思,公安局派出所那不乱了?

如今,北京是开放型人们都向往的大城市。开始进京人员还有“暂住证”,后来淡化了。国人的首都,没有“拒人之外”而闭门的道理。“海纳百川”风行,遂成了很包容很大度的城市标志。于是乎:人满而成患,车马成龙灾。路堵、车堵、人堵,戏嘲为:“堵城”。定格:超特大型都市。

细一想来,事物都会有利有弊。构筑繁花似锦的大都市需要建设者,随之殿于后的人口管理却被忽略而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堪似的混乱。难以断绝、难以根治的各类离奇案件,也越来越困扰着城市管理之序。这还不包括,各种有限资源维持量的紧迫。

惯例执行的“临时户口”验查

每逢春节,爸爸总是急着要往家赶,毕竟,这里有妻子儿女一大堆。人在西北户口随,身份变了,至此,年年春节必得“申办”临时户口。那是必须的,丝毫不得有误。

凭所在单位开具的回京探亲证明,妈到居委会:“孩子他爸回来探亲20天,看能不能办一下临时户口?”妈妈小心翼翼地先奉递上外地开的证明。主任一准儿特认真地嘱咐:“可别延期啊,上面可查得紧。”说话间,这就开了张“恩准”20天探亲假申报户口的证明。

办妥临时户口,才算有了部分享受正式户口附加的一些小待遇。当然了,不会发粮票。先得拿出西北地方粮票兑换而成的全国粮票,凭临时户口再到粮店兑换成本市粮票,这才不至于“抢”吃妻儿的口粮。

有了临时户口在手,别以为就能消停。自爸回来那天算起,“查户口”的例行公事就没怎断过。

“哐哐哐”、“查户口的”——有力的敲门声伴着有力的叫门声。当天,接亲的饭桌没撤利索,居委会领着民警进屋。估摸着要“验证明身”,瞅瞅核查的证件,妈妈一手攥着户口本,一手举着临时户口,对话就这样开始。

“是夫妻吗?”警察打量着问。“肯定是。”妈妈怯生生地作答。“探亲多久?啥时候到期?(明知故问似的职业使然)”妈妈如实地照着临时户口的登记回答。“春节紧,哪儿都别去啊,我们经常要查。”随即,几个人转身就要出门。“辛苦您嘞。”客气声递送到门外足有几米长。

记得有那么一年,临到探亲假满临时户口到期的时候,恰不巧,爸爸重感冒缠身不起。我赶紧到西单电报大楼,紧着要给他大领导挂电话。排队等候三小时,总算续上五天假。

这赶回家来一瞅,居委会带着警察一再询问:啥时销临时户口?生病要延长假期,就得及时补办户口,临时再续几天。妈妈必是千般谢意在口。警察头脚走,我们立马兵分两路,到医院看病,续办临时户口,都是火上房的急事儿,啥也不能耽搁。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入户“查户口”就当是警察联合居委会最最首要的职责。查无业流窜的,查身有重案的,查无户口进城捣乱的,查小偷流氓隐匿作案的。对临时户口管理的严之又严,也正体现了“防患于未然”。

文/刘辉(文军)

人临世间哭脆声,丫迹脐血斤两婴。

一人一证随来去,西雁东飞待查中。

婚丧嫁娶户本证,徙迁探亲讨印凭。

海纳百川融天下,何来幽燕变堵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法制晚报 2016-10-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