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对乡愁的渴望或追寻,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主席曾用朴素而又通俗的语言对乡愁进行过精准的描述。的确,乡愁是一种家乡味道、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精神依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或淡或浓的乡愁,扎根在灵魂深处,久久挥之不去。家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勾起我们万般情丝,让我们魂牵梦绕。
其实归根结底,乡愁是一种情感,只不过这是一种需要载体的情感。这种载体可以是具象的景物,比如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典雅的街巷、清澈见底的溪流;也可以是故乡的缕缕炊烟、朵朵白云;还可以是淳朴的民风,比如邻里间亲如家人的相互关照、年节时的互致问候、散发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等。而在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个载体有了一个更具象的名字 -- 乡村的文化景观。
什么是乡村文化?
村名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或一件事;
村庄的建筑格局,是千百年择优而居的生存状态;
聚落的形态,来源于一个望族或一段历史;
村庄风水,包含着先祖生存的智慧。
乡村文化,
隐藏在历史积淀塑造的人文内涵中,
表现于地域环境造就的乡村景观中,
反映在乡村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
展现在当地村民原始的生产方式内。
文化主题定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很多乡村具有原生而美丽的自然环境,还具有十分浓厚的乡情韵味,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保护、优化、设计,能够促使人们与大自然之间更好的和谐相处,既饱含温情又充满活力。
因此,在对乡村文化景观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确定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围绕着文化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乡村品牌形象。只有如此,才能打造独有的乡村特色,才能引起村民的内心共鸣,才能勾起村民的那份乡愁。
那么我们要如何提炼乡村文化从而构造乡村文化景观呢?
1 了解乡村文化的基本构成
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村民采用哪种生产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材料,决定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的景观。
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因此挖掘美丽乡村文化应该首先了解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从乡村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本土的乡村景观三个方面入手。
2 吃透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
每个村落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这些村庄,或因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也许,是因为朝廷动荡才形成的隐居深山的村落;也许,是因为战事所迫才保留的军事要塞;也许,因为某个政客、英雄豪杰或者文人墨客等传奇身世才形成一个乡村聚落…..
对乡村文化的提炼,需要吃透这些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或人物,才能更好地选择符合且独特的文化属性,打造一个乡村的文化品牌。
3 选择认同性强的文化符号
乡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讲,是一种生活环境,也是一种生命印记。而对于游客,对一个乡村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知,想要了解一个村落的故事,需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认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这份文化;
因此,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炼一种让村民认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应该是一种“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东西,它可能是本土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民族图腾、可能是生活素材……而这种文化符号,未来将应用于在村落的文化景观环境、建筑形态、文化演艺等乡村系统中,成为一个村落的标记或者形象,因此要选择认同性墙的文化符号。
对乡村文化的景观设计要遵从自然法则,这体现为尊重的态度与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保护生态与慎用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景观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的原则,在原有乡土景观的基础上构建的,不轻易拆建、不轻易动一草一木,通过保护、优化、挖掘、修复等手法,将最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呈现出来,传承和弘扬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展示浓郁的乡土风情,推进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中国乡村旅游网 2016-10-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