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一管血,就能测出身上有哪些致病基因,测出患癌风险从而进行有效预防?日前,家住武昌光谷的陈小姐听信基因检测公司的宣传,花4万元做了一套关于癌症的风险评估检测,然而结果拿到手后令人瞠目结舌:长达数百页的报告布满密密麻麻的生物学概念,放眼望过去只看到了“乳腺癌”、“基因”、“药物”这几个熟悉的词。(10月8日武汉晚报)
身为一家外企的高管,武汉陈小姐算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职场赢家,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令人艳羡的社会精英,最近也遇到了一件糟心事,由于担心自己也遗传上母亲的乳腺癌基因,其花天价把全身上下一整套有关癌症的风险评估检测都测了个遍,但令人瞠目的是,最终拿到的测序报告既未阐述自己携带有何种致病基因,也未针对患癌风险给出任何预防方案,而只有一本布满生物学概念的“基因天书”,让人不知所云。
随着人类23对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图的解密,基因测序等最新科研成果距离公众的生活越来越近,而名人明星采用基因测序来抵御癌症侵袭的铁证实例,在让基因检测进一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也让越来越多的商家盯上了这块潜力强劲的市场蛋糕,一时间,所谓的“生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抢占与瓜分基因测序这个新兴市场。客观而言,普通大众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好处,这当然值得肯定,也充分说明商家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商业嗅觉,但在商业推广的过程中,基因测序技术却明显地走偏走歪了,逐步地沦为了不法商家的“忽悠神器”甚至敛财工具。
对于基因测序这一新生事物,舆论有赞有弹,有人认为其有着广阔的医用前景,通过测序,可提早发现、预防,并针对性地治疗疾病,将致病基因扼杀于潜伏期,为全人类带来福音。但也有人觉得,五花八门的测序项目并没有多少准头,“包测百病”的广告宣传不仅有些言过其实,测习惯、测秉性、测天赋等营销噱头还存在误导公众的嫌疑。以上两种说辞究竟孰是孰非?在笔者看来,都有几分道理,但一味地崇拜与全盘地否定,未免都有失客观公允。原因就在于,截至目前,很多疾病的遗传机制医学界尚不明确,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生命企业乃至医疗机构所采用的基因测序媒介,比如诊断试剂、软件、器械等均未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注册,不管是技术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为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了推行的难度和门槛。另一方面,基因的表达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体内的基因数以万计,且有显隐性之分,即便是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的背景与外界刺激之下,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从医学上讲,人人都有原癌基因,其激活与否、表达与否,都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不仅受制于家族遗传、身体素质等自身因素,还跟外界的诱导与刺激密不可分。因此,基因测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疾病预防手段,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基因测序技术,也许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等着人类去开发、去挖掘、去探索,偏执地棒杀与否定对这一新兴技术的进步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当然,并不是说基因测序就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在预测患癌风险方面,基因测序至少在目前看来,已经表现出绝对的优势。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比如美国明星安吉丽娜•朱莉,都曾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来抵御癌症侵袭,这足以说明,基因测序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值得深究与钻研的必要和价值。
其实,基因测序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公众对于这一新兴技术所表现出的态度,面对“基因天书”,盲目地捧杀与偏执地棒杀都不可取。基因时代,公众既要警惕陷入迷信盲从的怪圈,也要避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既需要从业人员乃至商家拿出专业素养与业界良心,做好解读解释工作,同时,更需要广大民众保有一份理性,切勿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基因测序的功效与“魅力”,须认识到基因测序只不过是一种致病基因的预测手段,既无法包测百病,也不能预测命运,千万别沦为基因测序技术的奴隶,将习惯、秉性、命运等后天的发展牵强附会,全盘地归罪于基因。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