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下的素质教育与小资情调

[ 作者:冯仕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实习编辑 ]

小资很有情调,或者说很有情怀,但毛病是思维偏于浪漫,凡事喜欢一厢情愿,以为好心就能办出好事。尽管常常事与愿违,但你还不能说, 一说他就哭,觉得自己很无辜,很委屈,搞得你不忍心或者不好意思。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推行的“素质教育”就害有严重的小资病,乡下的“素质教育”尤其如此。

近几年回乡下老家,发现我原来上过的小学是越来越衰败了:不仅许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之外的“多种兼营”上,就连学生,也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那么用心学习了。当年我的侄儿就在这所小学上六年级。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回家也没有什么作业,说是老师没有布置。再问学校,说是现在搞素质教育了,要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于是放学早,而且不布置家庭作业。

想想我们那个时候,下午要到五点才放学,回家还有不少作业。我们那时小学只上五年。为了考个重点初中,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就住校,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上晚自习到九点。这在城里人看来完全是应试教育,太不素质了。可是他们不想想,以乡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家庭条件,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点东西,放学放得那么早,而且课上教的东西课后不布置、不督促,余下的大块空白时间,让孩子到哪“素质教育”去呀?

我上学的时候,最怕学校放得早,因为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支派你做这农活,那农活,真是烦得要命。现在农业抛荒得厉害,孩子们倒是不被支派农活了,但也没有像有关部门和领导所设想的那样,把时间用在提高素质上。如此破落的农村,很多学校连篮球都没有几个,四肢不全的乒乓球台也就二三张而已,让孩子们上哪儿素质教育去?

结果,早早被放学的孩子们,学校不管,家里也不管,只有到处游荡,或者一起打游戏,或者单独看电视。这样的素质教育,还不如当年的应试教育!

不从促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即师资和基础设施入手,而指望通过减少课业时间来促进素质教育,完全是本末倒置。至少对农村来说是如此。现在领导干部中真正懂农村的,是越来越少了。在他们眼中,似乎农村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样,只要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腾出来的时间就能够被用到提高“素质”上。事实上,只要调查一下就知道,即使在城市,也不是这么回事。真不知主事者是怎么想的。

从效果上看,这样的素质教育改革迹近于瞎折腾。行政当以稳健为上,兴革之间,应仔细比较新政与旧政之利弊。如果新政与旧政比起来没有明显优势,不妨先搁一搁;反过来,旧政不管怎样不如人意,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办法之前,也不要贸然革除。这不是保守,而是因为兴革之事,牵扯万端,其劳民和伤财,不知凡几,如果没有找到可靠的、有明显优势的新政策,白白折腾一番又是何苦?现在的素质教育改革,其中许多看似锐意创新,实则是不顾具体条件、缺乏审慎思考的乱弹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政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