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民间信仰的危机,该何去何从

[ 作者:蔡丰明 田兆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8 录入:实习编辑 ]

正确评判民间信仰

长期以来,在民间信仰问题上,我国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把民间信仰看成是一种荒谬邪说,或者是一种毫无科学价值的“迷信”,或者是把民间信仰等同于一般宗教,也有人把民间信仰当作一种粗鄙、低俗的文化形态,或者是一种不入正流的“民间淫祀”行为,因此对它不屑一顾。事实上,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主要产生于远古社会的信仰形式,它身上更多体现的是民俗的色彩,而不是宗教的色彩。

与正规的宗教相比,民间信仰虽然缺乏经典性与规范性,然而它却体现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共性与传统文脉特点,以及更为深厚的民间文化思想与民间文化精神,这与一般的精英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把民间信仰等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更不能把民间信仰简单地等同于“迷信”。

在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态,在当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间信仰,遵循的是“天人合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它将追求美好的愿望、惩恶扬善乃至异想天开的幻想拟人化、神圣化,附着在神灵甚至鬼怪的载体上,并幻化编织出曲折离奇的神话传说,进而形成传承有序的民众信仰体系。生活在这种民间信仰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陶冶出人的是非观、价值观,建立起共同的道德伦理,从而对社会起着调节与整合的作用。

民间信仰虽然大多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它们与现代价值观并不完全矛盾或者背道而驰,而是可以有所统一,并且一脉相承的。正如前文化部部长蔡武所指出:“民间信仰大多源于古代采集、渔猎、游牧或农耕文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道德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这些信仰习俗有利于凝聚人心、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虽然民间信仰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但是它所反映的精神本质,却往往是一种具有鲜明民间特点的道德理想与生活准则,经过一定的阐发与改造,它们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很多有益的元素,从而有利地促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发展。

科学理性的态度

事实充分证明,对于民间信仰这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并且反映了诸多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诉求的文化形式,仅仅采用打击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更多的应该是疏导与利用,而不应该是简单地抵制与排斥。一方面,人们科学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于非科学思想的否定与扬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民间信仰内容与形式中,往往还存在着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优秀文化传统精神与思想,如崇德尚贤、惩恶扬善、和谐宽容,等等,它们与当代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不矛盾,经过一定的阐释与改造,完全可以转换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的文化资源。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文化思想日趋活跃,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对于民间信仰的信奉与传播活动也有日趋扩大之势。在很多地区,民间建庙立祠现象普遍盛行,祭祖祭神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对于这些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任其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够仅仅依靠排斥、抵制、打击等一些方式来进行简单化处理,以致造成官民对立,甚至发生冲突的后果。而只有通过去芜存真、因势利导、适当控制、合理利用的方式来对民间信仰进行疏导,使其转换成为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发展以及价值观构建所利用的资源,才是一种更为科学与理性的态度。(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448期8版,作者为上海社科院 蔡丰明)

编者按:民间信仰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不可避免,乡村的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城市便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化传统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即乡村的文化传统。乡村文化积淀到城市里,城乡间构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性主体。但是,现在的城市化发展却完全不同了。城市的动迁会突然把一个巨大的城市社区迁到郊区农村,而郊区农民因为动迁,寻找居所四散而去,原有的村落结构被破坏了。他们再也难以聚集起来完成相同的信仰仪式,因此,原有的乡村的信仰很可能在新形势下难以在城市留下痕迹了。

这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农村城市化,农民不仅失去自己的物质遗产,如土地房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将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能否带入城市,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文明发育成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2010年底文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现列为县级以上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万项,而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目达到惊人的87万项之多。这其中,农业文化遗产占据了主导地位。假如城市化快速实现,几十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陷入濒危甚至消失的境地。

这是城市化造成民间信仰遗产危机的一个案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为农民失去自己原来的生活空间,离散其生活环境与邻里关系,他们不具备传承原有的民间信仰遗产的条件了。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给民间信仰以生存的物理空间至关重要;同时,给乡村和城市里的拆迁民众的社区结构予以制度性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合力才是城市民间信仰传承的保障。(原载于社科报第1322期8版,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 田兆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社会科学报 2016-09-1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