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重发展,聚力脱贫攻坚,各类种养殖大户应运而生。然而,种养殖大户的粗放养殖,脱离了科学养殖的主线。比如养鱼儿大户,养的是饲料鱼、鸡屎鱼。养出的鱼质不高,也污染了群众的生活用水。再比如养鹅大户,空地散养,不注重养殖环境,鹅的生存环境恶臭难闻,苍蝇群群,吵声不断,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好事情变成了坏事情,让产业大户周边的群众非常不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鼓励产业大户规模化种养殖,也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一小步骤,然而,在实施产业脱贫过程中,却以损害其他群众利益为前提,这等同于拆“东墙”补“西墙”。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滥用资源、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这有违脱贫产业的发展初衷,也具有“饮鸩止渴”之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考核机制严厉急促,忽略脱贫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二是因为穷,又想急切摆脱贫困,有产业或者项目来简直是求之不得,失去了拒绝的勇气,而损害环境与否,影响群众利益与否,似乎显得不重要了。三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种养殖技术,依然沿用传统的养殖技术。
脱贫产业实施地区在农村,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没有污染、废气,可以说是一片净土,当然,这片净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唯一财富、唯一载体。“五个一批”中的生产发展一批,为农村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脱贫产业的宗旨是实现城乡环境、发展的和谐良性互动,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借势本地资源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帮助群众致富脱贫。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所以,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应该与绿色发展为引领,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损害后补偿的道路,实不可取,等同开倒车。攻坚战结束后,群众会返贫,环境变差、资源匮乏,那时群众致富的唯一载体也没有了,谁来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买单,谁来为他们子孙生存发展兜底。
笔者以为产业发展不能开倒车,应该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格局、科学种养;解决因地治贫时,应该科学量化考核经济增长,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以“肥猪”赛“大象”的口号浮夸产业扶贫效益。实现扶贫绿色发展,不能唯“钱”而论,应该把脱贫产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建立完备考核机制,进行常态化监管。对违背绿色扶贫的产业,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指导其科学发展脱贫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的土地、环境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载体,损害了致富载体,等同大树失去了生存土壤。脱贫产业不能“饮鸩止渴”,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