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目前在许多地方,义务教育阶段,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农村学生和打工者子女上学面临不少问题。(8月3日 新华网)
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每一个人所担心的问题。从2001年国务院发文到2012年紧急叫停,“撤点并校”执行了整整十年,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并,学生集中到城镇学校读书;在城市,也曾掀起过一轮中小学合并风潮。其带来的后果是,新的“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问题。
为了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可谓是操碎了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子女随父母外出上学也在不断增加,除一些经济条件无法支付子女外出上学还留守家里以外,不少家人都把孩子带在了身边,但由于划区及各项证明的繁琐,让这部分父母的希望成为了一种奢望。当然,随着城市人口的高速膨胀,这些所谓的“好学校”也无法承受如此规模的学生进入,形成了严重的大班额问题。其次,在乡村学校,虽然优化了教育资源,学校环境得到了改善,师资力量得到了提高,但对于只有婆婆爷爷在家照顾的这部分孩子来说,上学远、上学贵也成为了他们的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还是经济,还是这部分百姓的贫困情况。试想,你学校规划的再好,资源是如何的丰富,没钱没机会也不能解决问题。孩子进城上学,条件好了,虽然国家免除了学费,但日常的开支比这部分学费更多,同样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我国地大物博,偏远山区不少。只有定区、定点的发展经济、教育改革才能得到突破性的成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那些偏远地区和山区,小规模学校是不可取代的,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国家就要提供教育服务。小规模学校并非必然“小而弱”、“小而差”,也可以做到“小而美”、“小而优”。
国家经济提高了、社会进步了,不要让这部分“穷孩子”上学越来越难,值得我们反思和用心。
作者单位:三台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