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伯伯”看起来是一个颇为前瞻的词汇,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各地普遍的现象。背后是劳动力迁移的问题,所谓“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
2014年,台湾地区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达58岁。而从日本的情况看,2015年农业从业人员209万人,平均年龄65.8岁。
那么两个方面,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已经是现实挑战,而且是普遍的挑战,但是从一些现象看,其实有了积极的变化。
新农人现象:与农村空心化对应的是,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当然工业已经完成集约化,创业的聚焦集中在农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为中国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机器换人:日前,浙江省农业厅印发《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行动计划(2016-2018年)》。浙江是茶叶大省,行动计划涉及茶产业目标,大宗茶采摘机械化率达90%以上,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率达95%以上。
之前因为劳动力供给充裕,农业领域的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技术上升级换代的空间很大。最近热门的,如无人机的应用,价格不高、操作灵活,媒体报道,天津的无人机喷洒农药服务,每亩的作业费用仅为10元。
供给侧调整:或者和一些人的认识不同,国内农产品产能其实相当高,比如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450公斤,世界平均是330公斤;禽蛋是20多公斤,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大都如此。
当前的技术环境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其实可以从容应对农产品“量”的问题,实际上是需要结构调整。《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 已经出台,休耕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护和提升地力,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
农产品品牌化: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逐渐体现,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相关要素内在价值的体现,包括对生态压力的补偿机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成为一个趋势。而农产品上涨的过程中,不是所有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是一部分好品牌、高品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应一些质量差强人意的农产品会逐渐退出市场。
这是一个新的产业链条,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与此同时也重新定义及创造一整批新的工作岗位,相应对就业人口形成新的吸引力。
电子商务:农产品的问题与其说是对生产环节的担忧,不如说是流通效率的问题。有学者援引,农民把70%的时间由于销售农产品。那么通过电子商务,尤其是农产品上行,或者农产品进城,把农民从不专长、低效率的工作中释放出来,能进一步缓解劳动力。
一亩田分析师认为,市场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能简单横向比较其他地区的情况,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庞大,一方面规模化潜力很大,另一方面对资本和人力资源也更具吸引力。虽然老龄化是现实压力,但是舒缓或者并不太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一亩田农业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