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民俗往来岂能沦为不轨者的司马昭之心

[ 作者:林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实习编辑 ]

工作上的勤勤恳恳,使我赢得了县班子成员的尊重,也使我被地方百姓所认可。可是公事公办的风格也慢慢给我带来了一些非议。2013年一过春节,就有人带着礼品礼金找到我的住处,对此我一概拒之门外。结果春节过后一上班,就听到有人对此议论纷纷,说咱县来了个不讲情面的“怪老头”。(2016年6月7日中国新闻网)

决心在工作最后一站保好晚节,决心勤恳工作为百姓谋点实事,决心清清淡淡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可工作却不总尽如人意,河南省淇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尚晓轩最终还是走进“高墙铁窗”中忏悔,让一切的“决心”都化为泡影。曾经的尚晓轩凭借勤恳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尊重、公事公办的风格赢得了百姓认可,却未能赢得同事下属的理解,反因“清高”二字成了不讲情面的“怪老头”。为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尚晓轩开始“入乡随俗”,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原本单纯简单的民俗往来就沦为了“不轨者”的“司马昭之心”。

民俗往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却每每走进党政机关中就变了味儿,尚晓轩就是个典型案例,自身的决心就在“民俗往来”面前败下阵来,难道“民俗往来”真就这样“害人”?细察尚晓轩的“沦陷”过程,不难发现是从不时地两条烟、两袋茶、吃个饭、洗个澡开始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便宜虽小却能腐蚀人的斗志,尚晓轩“沦陷”的根本就在于轻视了这些“小便宜”,在“小事”上不较真,这才在大是大非上犯错误,却让“民俗往来”背了“黑锅”。

近来花样百出的“奇葩贪腐”打出了各式各样的“名号”,还美其名曰“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其实,收受贿赂与前二者并不难辨识,非亲非故的“感情投资”换谁都觉得“蹊跷”,且远超正常界限的物品和礼金谁会相信这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不过是那些“不轨者”打着“民俗往来”之名心怀鬼胎想从对方身上“有所得”,某些干部何尝未看出“玄机”,不过是在巨大诱惑面前选择了“装聋作哑”罢了。

干部到地方任职“入乡随俗”是好事,但要坚持“善者从之,恶者拒之”的原则,敢于向不健康的“陋俗”说不,党员干部还应引导群众摒弃“陋俗”,坚持“咬定青山”的政治定力,时刻牢记党纪国法,坚守纪律底线,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要让行贿受贿即使戴上民俗“面具”不显山不露水的入场也“无路可走”,让图谋不轨者的“司马昭之心”无处安放,还“民俗往来”一个清白声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