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至关重要。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脱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5月27日半月谈网)
扶贫成果不仅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更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扶贫工作被称为“头号工程”,签下“军令状”为扶贫工作加油鼓劲加码称为了扶贫工作中的一部分。
在扶贫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数字是虚的,材料是假的”,把扶贫工作当成了一次工作,以为面子上好看,多加点水没有关系,却不知道这样的扶贫只是假把式。
人都是好面子的,都不喜欢落于人后,为此,一些地方扶贫把急于求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急于出成果,树典型,自然就只能再数字上和材料上进行造假,也就有了被包装的合作社,被吹出来的扶贫大户。
扶贫成不成功不应该是挂在墙上的目标多么的高大上,也不是规模上多么的宏伟,而是群众的腰包到底鼓不鼓,群众得到的红利多不多,这才是扶贫的最终落脚点,靠“装”靠“捧”的扶贫只是一张皮,撕掉就什么也没有了。
在干部千方百计地为扶贫“整容”的时候,只想着如何地度过这次扶贫难题,如何更快地解决问题,不管是面上还是里上,只管看得过去,不求群众满意,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跑遍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让群众能够满意,能够得实惠。
所以说与其在扶贫“整容”上做文章,不但群众受伤,还不得好,还不如在“整观念”上努力,既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扶贫观,拿出为民办实事的官念,也需要群众有求真的观念,不在面子上做文章,而在里子上下功夫。
“虚”、“浮”的扶贫只会是一时的美丽,其危害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只有扶贫和被扶贫的双方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在求真务实上见实效,才能让扶贫走出“造假记”的雾霾,让扶贫在群众满意度上见成效。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一环路东段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