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什么国内粮价一直上不去?

[ 作者:新农村的日与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5 录入:实习编辑 ]

我老家是城乡结合部,在浙江南部。

小时候后门和前门都是水稻田,捉过蚂蚱和鹦鹉,对家乡这么多年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也是看在眼里,简单概括,熟悉地区的农田越来越少(也许在不熟悉的地方开荒?可能性很小,家乡山多平地少);水稻田越来越少,蔬菜和其他非主粮作物种植明显增加。

极少再看见壮年劳动力投入农业,要么是中老年农民种植蔬菜,要么是有钱人家的老爷爷老奶奶放不下种地的习惯,种着玩;家乡算是富裕的地区,有钱希望进行投资的人不少,看好农业的也不少,但是据我所知进入农业的无不铩羽而归,我一个表哥硬生生折腾到妻离子散(也有性格,生活习惯的原因)。总之,农业凋敝。由于我们那边工业和商业还行,农村倒是逐渐城镇化,生活水平提升,日子还过得去。

由小及大。

最近国家主粮收购价格下滑,农业衰败,农村凋敝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不考虑国际因素,假设:土地面积和产出固定,土地和粮食价格和流转完全市场化,同样条件的人和资金进入农业能获得与其他行业接近的收入或利润(很显然,当前在我国达不到)。

情况1:农民少,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粮价较低(美帝);

情况2:农民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高价,此时某些农民和资本发现超额利润,通过土地兼并提升人均耕地面积,采用技术手段提升粮食产量,最终通过充分竞争,超额利润消失,形成情况1,而失地农民进入其他产业或者农业工人。

而我国则是诡异的情况3:农民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低价,我认为农民的收入是极低的,如果放开市场化,应该会出现粮价低→农民弃耕→产量降低→粮价上涨→土地兼并这样的情况,但实际并没有。最奇怪的是这样的低价居然还比国际粮价高。那么这里一定有原因。

个人分析,历史和客观因素有中国农民多,耕地少,人均耕地更少,平原少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并且因为国际形势需要维持粮食自给,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剥削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汇率,户籍和粮食收购等政策和制度对农业形成有意或者无意的剥削。

① 土地政策:禁止土地私有化和兼并,土地用途不得随意转让,而征地之低价,卖地之高价是当今常见,显著的对农民农业的剥削

② 汇率:农民都不愿意种地的低粮价,居然还比国际粮价高,我认为是人民币汇率高估的重要体现。

③ 户籍:通过户籍政策,限制农民进城定居,隐形地将大量农业人口禁锢在土地上,勉强活在温饱线上

④ 粮食收购和补贴:通过大量补贴,将国内粮价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让农民在汇率高估的情况下勉强糊口,也守住粮食自给率。这让农业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破坏了农民破产弃耕和土地兼并环节,无法充分市场化和做大做强。

这些补贴相对于从农民和农业剥削是九牛一毛,不值得感恩戴德。

我国的政策和人民意识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隐形剥削,对于价格和体制的改善应当是迫切的。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头条号 新农村的日与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