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建立容错机制,打破“洗碗效应”

[ 作者:剑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6 录入:7 ]

时下有一种效应,叫“洗碗效应”。说的是辛苦的洗碗工,一直洗碗,小心翼翼,当有一天不小心,将碗摔碎一个,一旁的管理者恼羞成怒,指手画脚:怎么这么不小心?干什么吃的?扣你的工资,若有情绪,就有可能丢掉工作,卷被盖走人。

今天我们对干部使用上也存在“小心翼翼一辈子,一足小错失终身”的“洗碗效应”,我觉得这不公平,也不符合我们党使用干部的一贯原则。打破“洗碗效应”,建立容错机制,是新时期对待和使用干部必须要探寻的新路径。

宋代名臣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意思是出于公心,为天地立新,为百姓立命,所犯错误,只要不是大错是应当可以谅解的。同时一个人的一生做事,不可能件件都不出差错,同时古人也还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说。当然“私罪”是一定要避免的。

今天在严格的纪律、规矩、制度的约束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名党员干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民办事,假如在工作中犯了无主观故意,并未造成重大损失,没有严格注意,无意中触碰了一条纪律,或一个规矩,事后很后悔,组织知道后给予了提醒和纠正,可以不作为处分,不计入档案,不影响提拔任用,这样给予恰当的容错如何?并同样作为一名好干部,并鼓励其总结教训,继续为党为民工作。

改革者、探索者、敢为者需要勇气和胆量,但更需要包容、理解、宽容,让他们去成为攻坚克难、勇于开拓的实践者,就应当允许有他们敢干、敢做的潜能发挥空间和实践之路,容错让他们不心存疑虑是最好的办法。

正确对待和处理“公罪”,就是一种有效的容错方法。主要甄别公和私、主观故意和无意、错误大小、损失多少、负面影响严重和轻微、特殊情况和一贯。在这些区别中建立一种能让探索型、创造型、敢为型奋发的潜能和广阔舞台。说到底,就是不能一棍子打死。毛泽东同志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文中就有在改正干部错误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往往探索型、创造型、敢为型都存在出发点正确,主观意愿好,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里,在推进改革中,应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措施,在这些方法和措施中肯定有成功者,但也有失败者,有的甚至犯了一定错误,如果没有容错机制,那么在哪里去寻找完人?不这样就会形成“你上坡我上坡,圈圈一样多,你干啥我干啥,圈圈一样大”,或等待观望不作为,当“维持会长”。

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困难和矛盾叠加,敢于前往是一种勇气和担当,如果一足踩空,呛个半死,再被拖上来打板子,谁会愿意?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