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什么我国农民收入普遍低

[ 作者:新农村的日与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吴玲香 ]

农民穷的根源不是粮食价格缺少足够弹性,更和小农意识的直接关系不是太大。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如下:

首先,人均土地太少且土地破碎化导致的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我家在山东某市农村,人均土地1.23亩,也就是大概人均800平米土地,我一亲戚家人均土地0.7亩,大概450平米。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土地性质,这些土地并不能用来盖房子,只能用来种地。每亩地收入在3000余元左右,扣去成本(种子,人力,浇水,化肥,杀虫,机械),每亩纯收入在1500余元左右。所以即便是风调雨顺的丰年,每亩多产了200斤小麦,每斤还涨了0.2元到1.5元,也不过每亩纯收入长到了1800元,可是在5亩地的制约下,一个半成年人劳作一年,却仅仅只是多收入1500元!

或许有人会问了,不是有进城务工的吗,为什么不把地包下来?在我家,包一亩地的价格在500元,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比如浇水还是大漫灌,浪费很严重),种植期间需要雇人打理,雇佣一个成年农村妇女大概每天要40元,农忙雇佣10天。每亩地成本就要多花900~1000元。租一年地,一亩多收入500元。最主要的是,妇女进城务工的还是很少的,都在家种地,男人农忙回家,农闲进城。换句话说,根本租不到地。

再说一点耕地破碎化:我家5亩地被分成4块,分别在4个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一块2.3亩,最小的0.6亩。至于为什么分成这么多块,因为同一个村的土地也有适合耕种的,有不适合耕种的,村民谁也不想种不好的地,只好这么分。这样分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0.6400平米的土地,不够大型收割机走一个来回的,人家收割机都不愿意管。

所以,在土地量少破碎化价格平稳人均效率低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根本不可能出现收入大幅度增长。

第二点: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渴望使农民离不开土地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渴望,不是城里人能够想象的。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根。那些想让农民在没有技术,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城生活,从而普及城镇化,都是耍流氓。

前文提到了‘打理五亩地需要一个半成年人’‘妇女在家务农,男人农忙回家,农闲进城’的情况,我想说这是很普遍的。

其实谁也知道,进城务工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资,更多的改善生活的机会。现在可以说,全家进城务工的情况很多,但是妇女留守,男人进城打短工的情况更多。这里会牵扯到第三点,户籍政策。简单来说,让成年夫妇进城务工,确实提高了收入水平。但是家里70岁的双亲怎么办?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怎么办?无他,只能妇女守家,照顾老人孩子,在竞争不到全日制的就业岗位,只能务农。务农好歹给家里吃喝打个底,并且务农时间弹性大,方便照顾家。

妇女在农忙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只能男人回来。毕竟男人在城里打短工收入并不稳定,从事的都是建筑,安装等一系列的最苦最重的,到年底还有可能干活了要不回钱,这点可参照农民工讨薪新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土地产生的不到一万元的财富就是全家五六口人最后的保障。

第三点:户籍制度,福利保障,学历或者技术制约限制了农民用工的流转。

户籍制度,不得不说是中国制度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限定了能接受什么地方的教育,什么成分,在哪个地方养老,甚至能从事什么工作。

当一个孩子出生,因为户籍问题,只能接受家乡教育(农民的孩子可交不起高昂的借读费),家里还有种了一辈子地,疾病缠身而没有保障的双亲。为人儿女的你,会怎么办?是为了一年多挣两万块钱还是去照顾维持一个家?

不过可喜的看到,随着医疗新农合,低保户,养老金(老人每月80/人),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主要是看一般病不会给普通农家里造成承受不起的负担了。

劳动力转移进城,没有学历和技术,农村青年凭什么和满大街都是的大学生竞争?更何况,大学生就业都这么难,城市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岗位。这个相信大家都懂,就不展开了。

上有老下有小,让农村的年轻人根本不敢长时间的背井离乡,哪怕明知道是改变命运机会也只能让它溜走,因为,真的赌不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农村的日与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