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中国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

[ 作者:曹美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5 录入:吴玲香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唤起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你有没有乡愁?你该到哪里去寻找乡愁?今天下午,一场名为故乡与乡愁的研讨会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镇的慈湖中学举行。冯骥才、刘诗昆、赵文瑄、姜昆、黄永松、罗杨等文化名家齐聚一堂,纷纷畅谈乡愁。其中,名家们发出的中国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承载乡愁的载体越来越少的感概,让人痛心、反思。

说乡愁,首先要从故乡说起。有故乡才能有乡愁。

出生在天津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笑称自己有两个故乡:一是出生地天津,二是父亲的出生地宁波慈城。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刘诗昆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生活过,他生在天津、在上海上的小学,又在青岛呆过,还去过前苏联留学,现在居住在香港,他一直都没法明确到底自己的故乡在哪里。但有一天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故乡在中国。台湾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赵文瑄祖籍在山东,出生在台湾,如今定居在宁波。为此,他笑称自己有三个故乡。

有了故乡才有乡愁。到底什么叫做乡愁?

我小时候有乡愁。赵文瑄说,小时候常听母亲提起山东莱阳老家的莱阳梨,那就是他记忆中的乡愁。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的乡愁,是10年的北大荒岁月,他的乡愁就在北大荒那块黑土地上。在台湾文化学者黄永松眼里,中国结也是乡愁的体现。

乡愁,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情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眼里,乡愁是老北京的大街小巷,是冰糖葫芦、炒肝等小吃。

精神情感需要有载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如今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乡愁?

古诗词里有很多乡愁,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代也有不少名人写乡愁,比如鲁迅写故乡绍兴,余光中也写乡愁,但是现在交通那么便利,随时可以回家,还有乡愁吗?我觉得有。你看看春运,大家千方百计要赶回家过年,那就是乡愁!冯骥才说,乡愁其实并不遥远,但乡愁这种感情需要载体,如今社会转型变化巨大,载体却没有了。

乡愁体现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如今隆福寺没有寺,六里河没有河,王府井没有井,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了乡愁记忆。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的忧虑引人深思。

让人深思的还有一组数据。据罗杨介绍,中国每年有30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不光古村落消失,连民间技艺也在消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有200多人去世。每一个传承人的去世都意味着一项非遗的消失。他们的消失,都是民族文化的断裂。

为此,保护故乡、保护村落、保护民间文化,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在二三十年时间里,把600多个城市变得一模一样,我最担心的是在城市里迷路。我们在破坏抛弃自己的东西,这是文化的悲剧,文化的无知。基于此,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冯骥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抢救保护古村落和民间文化奔走、呼吁。

而在台湾,黄永松创办了《汉声》杂志,一些文化人共同为民间技艺做记录,为保护、传承这些民间技艺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我们要留住乡愁的载体,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故乡、保护乡村、保护民间文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广网4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