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廉洁是当代官员应有的基本品质,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美德。古代的名人雅士以清廉为修身原则,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道出了整个精英阶层的心声;当代的共产党人更是把廉洁奉公作为首要法则,不断加强的反贪行动凸显出“廉洁”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重要性。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春风下,黄照良身兼喜好诗词的“名人雅士”与视“廉洁奉公为”第一要义的共产党员两重身份,竟然抛弃自己的信仰,通过各种方式索贿,一步步地突破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陷入了腐败的深渊,断送了自己的人生。
有人会感到疑问:一个喜爱诗词的“雅士”,怎么会沦为阶下囚呢?一个受诗歌熏陶的“诗人”,怎么会气度不华呢?一个当初抱着拳拳报国志向的共产党人,怎么会变成贪得无厌的社会蛀虫呢?答案就是他热爱诗词,不是为了熏陶内心,而是一种权势的炫耀,一种自我的陶醉;他天天读诗,不是追求诗中的那种精神与气质,而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他为官掌权,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给自己敛财提供政治资本。在黄照良的眼中,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扭曲的,他认为权力就意味着金钱。在人际交往上公私不分,他与本应该划分界限的人称兄道弟;在工作中,极力敛财、贪得无厌。
南海茫茫到天涯,海角一隅落晚霞。诗书本可聚气华,无奈废石只作瓦。正如很多贪官一味地投入重金拜神,却最终发现投入的资金尽然是贪污所得。这样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举止,在本质上和黄照良的“腹有诗书气难华”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作秀和寻求内心的自我陶醉而进行的权势的炫耀,完全偏离了行为本身的意义。
在庭审中,面对法律的审判与人民的痛斥,黄照良终于承认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没有守住底线,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家人的期待。他抛弃了自己的信仰,背弃了自己的誓言,陷入了贪腐的罪恶。曾经阅诗无数的黄照良,往昔风光无限的县太爷,昔日“风流倜傥”的“民族诗人”就这样随着一声审判俨然成为了历史,留下的唯有声声叹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