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厅长还乡当“农民”,新乡贤开启人生第二季

[ 作者:李语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5 录入:7 ]

皮肤晒得黝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近视镜,这两个不太协调的特征同时出现在范敬超身上,繁荣村的村民都喊这位有些奇怪的农民——“范厅长”。21岁走出农村,职务曾至厅级,他却作出一个众人不解甚至质疑的决定:告别政坛,独自还乡“干一件大事”—种柑橘。(2016323日 网易新闻)

二十离家六十回,归田园居哺桑梓。谁说退休老干部就应该或只能参加疗养、团拜活动来安享晚年,他们可以是田间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可以是百村行动兴产业的致富带头人,亦或是定纷止争稳定秩序的调节师,播下乡贤文化泽润乡土“看得见”的精神种子,在田间开花结果。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新乡贤。21岁走出农村,从政近40年的范敬超,告别政坛,回乡做农民,续写10年前未尽的计划,如今,在这位“老干部”的带领下,当地柑橘园的种植面积达10100亩,平均收益1万元。这样的退休官员还乡不仅给农村带去新风和时尚,更是为自己寻得了一条延伸价值、发挥余热的新出路,这不显得人生第二季更加春意盎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然而,乡贤群体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愈加逼仄,近乎消弭,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留守农村的老弱群体无法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乡贤文化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诚然,农村传统的种植业效益低,留不住人,所以急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回归农村,给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正如范敬超所说“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

下落的夕阳是最美的晚霞。退休官员虽“老”,可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智力宝库。首先他们具有“跳出农村看农村”的优势,较高的文化层次、丰富的从政阅历使他们在观察和解决“三农”问题时视野更宽、办法更多;其次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加之有威望、有经验,无疑成为传承乡贤文化的最佳人选。正如曾在农业厅、水利厅、政府救灾办等部门任职的范敬超,几乎始终在跟“三农”打交道,他走访过210多个基层县市,还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多个国家探访现代农业发展,这为他回乡搞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了无形的财富。

传承文明,记住乡愁。乡贤文化的培植,并非仅仅局限在退休官员这个群体,我们既要鼓励退休官员回乡发挥余热,还要唤醒更多乡贤群体对家乡的归依感、幸福感,以乡情为纽带、以创新为示范,这样的期许看似浪漫情怀,实则是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思维。诚然,所谓的新乡贤,并非指一定要留在家乡,按照哲学的观点,既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更要尊重矛盾的特殊性,这也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所在,唯有如此,或许才能找寻到契合每个乡村特点的乡贤文化,为美丽乡村诗意地栖居带来“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你我的人生第二季。

“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男女衣着”这样的怡然自乐。或许就在眼前、在脑海、在心中。

作者单位:绵阳市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