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抓住源头是关键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7 ]

“我觉得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一定要加大治理力度。”8日,全国人大代表胡大明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个话题。近日,人民网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有多位人大代表提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致呼吁要加强治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人民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仍然非常突出:生活垃圾和废水随意排放;农药化肥超量使用;秸秆废物胡乱焚烧等等。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想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抓住源头是关键。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关注,要把农村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来对待,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不做危害环境的开发,不批破坏环境的项目,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检测,对已经发现污染的地方提出具体整治办法,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

其次,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杜绝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农药化肥等生物化学制品上市,并且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让不安全的产品进不了市场,倒逼农业从业者少使用化肥农药。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正确使用农药化肥的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科学种植的知识。

最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发展观念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农民环境意识总体上不是很强,生存、生活、发展是其第一需要,农民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村基层领导及广大村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知识,提高广大村民、企业法人的守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环境法律法规和各项环境决策转化为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农村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 

总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不能一蹴而就,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