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松溪县溪东乡周墩村70岁老人范正永去世,遗体火化后骨灰被放进了村骨灰楼,让老人子女省心不少。至目前为止,松溪居民在各村骨灰楼安葬(存放)骨灰盒的收费都没有超过300元,这与一些地方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殡葬费用形成鲜明对比。截至2月底,松溪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低收费村级公益性骨灰楼有15座,初步实现全县低收费村级骨灰楼(塔)建设全覆盖。(3月2日《福建日报》)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民政部等九部门在2月24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安葬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丧葬成本不断上涨,墓地价格奇高,令人陷入“死不起”的怪圈……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政府倡导人们采取鲜花葬、草坪葬、树葬、海葬等文明、环保、低碳的方式处理骨灰。这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移风易俗,树社会之新风,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人口基数大,死亡的绝对数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如果仅只按骨灰公墓墓穴每穴占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遗体公墓单人墓穴不超过4平方米、双人墓穴不超过6平方米计算,该会占用多少土地面积?若是按传统墓葬法,其所占面积将更加令人震惊的,当然,不用说那些“豪华墓”了。
当人们还怀疑这种节地的生态安葬方式是否能推行下去时,想不到,今天的《福建日报》竟报道了“2005年1月,离县城40多公里的溪东乡古弄村开建村级公益性骨灰楼,10多年来,村里没有增加一座新坟。”在当今这个农村奢靡之风正盛,“土豪”炫富正烈,豪华墓层出不穷的时代里,福建松溪县溪东乡古弄村能做如此完美,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们是生态安葬的先驱者,更是全国移风易俗的好标本,值得在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和推广。
作者地址: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