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农村“老有所养”问题亟待解决

[ 作者:王文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507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吴玲香 ]

每逢佳节,回乡团圆。喝着家乡水,望着故乡月,细数家乡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大年初三,是我家招待亲戚的日子。席间,我无意中看到素来谈笑风生、性格开朗的二姨一直沉默不语。私下问母亲得知,二姨的儿子和儿媳在苏州打工已有5年,以往一家人都回来过年。去年,小孙子在苏州上了学,儿子年前打电话说春节假期太短,乘车不便,就没有回家过年。

农村的春节讲求一家人团聚喜庆,已经65岁的二姨,丈夫四年前去世,自己身体又一直不好,一个人在家过年,难免有些落寞!

茶余饭后,我与村里老人闲谈得知,农村养老确实问题繁多,境况堪忧!

当前,由于县域村落分散,老年人数众多,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老人往往面临以下尴尬境遇:一是劳动负担重。大多数老人除农活、家务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当小工、打零工。尤其是空巢、留守老人,不但承担外出打工子女土地的耕种,还要照顾孙子们的衣食住行。二是供养水平低。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日子勉强可以过去。但无劳动能力、子女又无能力供养的老人,经常连最低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只能靠政府救济勉强维系生活。三是生活料理困难。无论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同住的丧偶老人,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打理;空巢老人基本生活还能相互照应,但遇到一方有病,另一方照顾起来就很吃力。甚至有的老人怕去世了无人知晓,委托邻里每天来家探望。四是精神慰藉匮乏。大多数子女赡养老人只注重物质,觉得吃饱穿暖就行,缺乏精神赡养意识。五是医疗条件差。虽然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老年人大部分得的是慢性病,治疗起来时间长、花钱多、见效却慢,且大部分不属于报销范围。限于经济条件,大多数老人生病了就一直扛着,要不就去村卫生室买点便宜药将就治疗。六是文化生活贫乏。大多数村没有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场地,只能几个人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下下象棋,晒晒太阳,文化生活单一、枯燥。

分析农村老人尴尬境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经济拮据。子女家庭收入不高、生活困难,难以承受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双重压力。二是一些子女道德缺失。子女多的家庭往往将履行赡养义务与家产分割相联系,强调多分多赡养,少分少赡养,不分不赡养,互相扯皮,推卸责任,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来踢去。三是空巢家庭严重。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老人赡养出现真空。诸多空巢留守家庭,客观上使农村老年人背负了劳动负担,何谈得到家庭照顾。四是赡养观念淡化。一些年轻人丢弃了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忘记了法定赡养义务,甚至把老人当成包袱拖累,不愿和老年人一起生活。五是维权意识淡薄。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程度影响,许多农村老人赡养权受到侵害后,大多碍于情面,怕家丑外扬,担心打官司会加深双方矛盾和裂痕,不愿诉讼维权。

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应借助脱贫攻坚东风,把养老工作特别是农村老人的赡养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硬指标抓紧抓好,最好能将农村老人赡养工作列为乡镇一级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予以评比,建机制,强措施,严考核,积极出台一些有利于农村老人养老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安享晚年。

企盼农村幸福院建设的春雨甘露,早日承泽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作者单位:陕西司法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6-03-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