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王龙泉:乡绅、乡贤、新乡贤关系初探

[ 作者:王龙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12 ]

一、图解乡绅、乡贤、新乡贤

王龙泉:乡绅、乡贤、新乡贤关系初探(图1)

二、正确理解三者的不同与关联

乡绅、乡贤与新乡贤,从概念定义上讲三者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且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三者混为一谈,为避免混淆,应对其有一个明确区分,正视其之间的不同。

乡绅是封建社会皇权统治下,各朝代一直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而实际掌控、治理、维系乡村的一个庞大阶层群体,也是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的代代延续及基层社会结构的稳定而言,功不可没。

乡贤是乡绅阶层中一个更优秀的群体。若将乡绅阶层视为一个九层金字塔,乡贤则处在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同时,与乡绅这个集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要素于一身的综合概念所不同的是,乡贤更为侧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为的高尚、乡民教化的引领,即更为突出一个人在其所在地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正能量传导作用。

新乡贤与乡绅、乡贤的不同更为明显。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乡绅、乡贤是过去封建社会皇权统治下的概念,而新乡贤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概念;二是土地占有性质不同。乡绅、乡贤存在的时代,土地是私有的,而如今土地延续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三是乡村治理方式不同。传统乡村采取的是皇权不下县的自治方式,而如今乡贤采用的是行政治理方式。

从这三个不同可以看出,如今国家提倡的新乡贤及乡贤文化,更多突出的是传承和弘扬原有乡绅、乡贤群体身上所具有的善行义举。何为善行义举,即领头集资修路建桥、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学宫营造、乡村建设,甚至寺庙修缮等。

在创新乡贤文化提出的初期,因重点放在了更易推行的善行义举上,即只要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做的是好事,都可以纳入新乡贤之列,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乡贤的群体很容易快速壮大起来,同时也易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风气。

抛开各种限制,单从三者对乡村影响力来说,乡贤最大,但人数有限;乡绅次之,但作用重大;新乡贤最弱,却为新时期的乡村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对行政治理下的乡村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与推动作用。

同时,伴随新乡贤人数的剧增及乡贤文化的普及推广,各地方可根据实际需要,探寻一套合理的标准与规则,对新乡贤队伍进行星级或等级区分,以便引导新乡贤队伍的建设方向,从而使乡贤文化在乡村有一条规范的渐进式推广之路。

三、无根的乡村,未来之路如何走

关于乡村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有两个词被视为雷区,一是综合农协,另一个是乡绅,虽私下及个别公开场合被谈及,却一直找寻不到落地生根、开花蔓延的土壤。正因如此,反使得两者的内生力量更具诱人的魅力。

撇开综合农协不论,仅就乡绅而言,当下就有不少涉足三农领域的学者、专家呼吁正视乡绅对于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乃至社会上不少人觉得恢复乡村绅治的传统才是乡村发展的正确之路。

为什么呼吁乡村绅治?主要原因是,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乡绅阶层是乡村文化的维系者和传承者,是农耕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得以延续的一支最重要的保障力量。如今乡绅消失了,乡村文化遭遇到毁灭性打击,根基断了。因此,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大家对乡绅及乡绅文化的恢复充满各种美好想象。

当下中国,乡村绅治在全国广大乡村真的可行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有两个问题无法绕开,一是原有乡绅群体已不复存在,那么新乡绅的备选对象将由哪些人群组成;二是乡绅存在的前提是土地私有制,而当下延续几十年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否可以因恢复乡绅治理机制而放弃?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路决不能走错。那么,未来的乡村发展之路应该如何来走呢,恢复旧有体制下的乡绅文化?显然不现实,而且也与自由、民主、法制的新时代人民的追求不符。

先不说乡绅主导乡村时期难以根除的文化糟粕根深蒂固,单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而言,现实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协同融合,共同客观面对乡村现实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具体难题。

在追求乡村要美,农业要强,农民要富的发展路上,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正基于此,2015年初,我国政府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创新乡贤文化”提到了一个重要战略高度。

那么,如何创新乡贤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呢?首先要避免开历史的倒车,要立足当下向前看。其次是紧紧围绕当下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古为今用,把乡绅文化中好的东西找寻回来;西为中用,将国外一些好的发展成果有选择地借鉴过来;最后集思广益、不拘一格、千方百计地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乡村点滴进步。

当下中国乡村,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到底是什么,应该创新出一种什么样的乡贤文化?我们认为,其不仅包含对传统乡村文明中优秀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还应包含对新时代背景下创造出的新文化与新文明的吸纳与沉淀。新的乡村文明内涵要能承载与容纳过去、现在与未来,更需要开辟与耕耘出一片滋养“生态、科技与智慧”的新土壤。

我们的眼前若能浮现出这样一条乡村未来之路,乡贤文化的创新之路才能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开元智库机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