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

[ 作者:走刀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摘要]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建设就能抹平的,即便农村生活环境再优越,也挡不住年轻人出去看看的心情,而一旦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再回农村就变得十分艰难。

导语:春节前后,媒体和朋友圈涌现出大量“返乡文”,这些文章大多感慨乡村年轻人离去,故乡沦陷。其实,从鲁迅的《故乡》之后,中国文人对农村的感叹就没有停止过。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描写了河南乡村年轻人离去、家庭裂变、自然环境恶化的现状;阎海军在《崖边报告》一书中,观察了甘肃崖边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奢婚、空巢老人、打工潮……这些著作,反应了城市化大潮下中国农村的客观现实: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村旧有的秩序悄然裂变,乡愁无处安放。但不论学者怎么描述农村的“糟糕”情形,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年轻人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了。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

城乡差距导致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

尽管城市生活十分艰辛,但城市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利,比如遍布全城的大型超市,便捷的互联网服务,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这些是乡村不可能具备的,特别是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都不齐全,交通十分不便利,这进一步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只要离开故乡进入城市,便能真切体会到这种差距。

2014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的文章,通过对河北多个农村的调查采访,得出结论:村里留不住年轻人,不只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城乡间巨大的差距。

文章以河北栾城县范台村为例,这个村位于冀中平原,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主,相对比较富裕,因此村庄规划十分有序:统一样式的四合院,整洁的水泥道,有几个小卖部,但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呆在村里,这里没有大型超市,没有网络,让习惯了网络的年轻人无所适从。而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更让年轻人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城里人,在城里上幼儿园、小学,与城里孩子获得一样的机会。

其实,这些尚不是城乡差距的全部,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结构,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就业制度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农村基本没有就业服务机构,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但与此同时,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设置诸多限制,这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对城乡的投入也十分不均衡,农村经济长期缺少政府扶持,反而要不断为城市建设输血,农民长期停留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生活的差距显而易见,年轻人自然不愿意留在农村过“苦日子”。

除了经济上的显性差异外,城乡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比如大部分农村都存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歧视女性,女性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种种不公待遇。不少农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必须千方百计生下儿子,为此不惜将女儿送人,或者通过B超直接流产;女孩子出生后,也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不少女生半路辍学,或早早结婚生子,年轻一代女性,并不愿意为此付出一生,她们更愿意进入城市。

相比于城市,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存在着嫌贫爱富、喜好攀比的习俗,人际交往圈子狭小,人与人之间更讲究“关系”而非契约,人情来往和是非也比城市更多。如果结合生活理念上的不同,则让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很难再回到农村生活,在城市工作生活数年后,他们基本难以适应农村。

然而建设好乡村也无法吸引年轻人

巨大的城乡差距实际上引起了历届政府的注意,政府也推出许多应对措施,比如推进城市化进程,吸引农村人口进城;提出“建设秀美山村”的口号,力图将农村打造为环境秀美、适宜居住的“世外桃源”。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突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也出现了许多环境优美的乡村,但这依然无法吸引年轻人。

其实,这不止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首位首相田中角荣在《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提出:城里人和农村人既然都是日本人,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福祉待遇。于是日本政府在乡村进行了各类基本建设,包括建设可供大型比赛的体育场馆、能举行音乐会的文化场馆,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但即便如此,“日本农村也要死了”。

旅日学者俞天任对此的分析是:无论农村的生活和发展水平如何不亚于城市,但是农村就是没有城里热闹,年轻人一定向往城市,起码每天看见的都是同样的人这一条就让农村青年受不了。所以不管城里人住房小,不管城里人干活累,也不管城里人收入低,农村青年还是要往城里跑。(参见俞天任:《日本农村也要死了,原因是这个》)

于是日本农村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地里劳作的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4.2岁,这与《中国青年报》在河北的调查如出一辙:村里种地的都是老面孔,老人一旦身体不好,地就撂荒了。

日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的参照,尽管日本农村环境和生活设施已经十分先进和充足,但年轻人还是向往城市的繁华生活,不愿留在农村过一成不变的日子,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正在上演,并且随着年轻世代的成长变得越发明显,越是年轻人,越不愿意留在农村,越想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建设就能抹平的,即便农村生活环境再优越,也挡不住年轻人出去看看的心情,而一旦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再回农村就变得十分艰难。

年轻人离去是农业文明转向城市文明的必然

理论上而言,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农业文明的产出物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说:“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历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愿意告诉人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人类的愚蠢之处。”

科学家从理论层面上强调农业文明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并无不妥,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必须占据最大量的人力,把年轻人都束缚在土地上。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的经济总理其实并没有多大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城市文明的发展。

依赖于工业革命,城市大规模扩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工商业迅速成长,使得农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任何历史时期,最愿意进入城市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冒险,预期改变自己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他们更愿意进入城市,去迎接未知而充满自由的生活。

年轻人进入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城市更为先进的文化观念,更宽松的社会氛围,更优质的生活服务,都促使年轻人奔向城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不过这种趋势的又一次上演。

据东莞的调查发现,大约20%的农民工夫妻带着子女在城市务工,其中80%有了单元房居住。(参见党国英,《新生代农民进城是中国发展大趋势》)这些进入城市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里人,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实际上,城市越发展,集群效果也就越明显,大城市会集中越来越多的优势资源、人才,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人们会不断涌入大城市,未来农业生产必将是少量人从事的工作,改变农村社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留下年轻人,而是将农业生产变得更现代化,更集约化。

农村表面的萧索与荒凉不可避免,其实,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就感慨过故乡“沦陷”:“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今天人们对故乡村庄的种种感慨,都未超过鲁迅的叙述。

感慨故乡沦陷,大可不必。

结语: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代中国,进城的年轻人多了,大家才能有出路,希望和未来也才有可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腾讯文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