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过日子:农民的人生动力

[ 作者:陈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9 录入:12 ]

本文摘选自《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人生意义”是任何生活伦理必须回答的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要干吗”“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生活由一个个事件构成,仿佛一大串珠子,人生意义正是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的主线,没有了明确的人生意义,生活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一地,无论怎样也统一不起来。一旦找不到意义归属,人生就像一团乱麻,在盲目纷乱中理不清头绪。

人生意义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既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另一个来自个体的思索。当社会文化系统相对稳定时,绝大多数人不会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他应该如何生活,已经被事先规定好。只要按照父辈的方式生活、只要按照身边人的方式来生活就行。当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和价值影响式微,新的价值规范尚未建立,此时人们可能陷入人生意义危机。

下文从人生动力这个角度来分析农民的人生意义问题。

人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作为人的本能,生命力是一种向前涌动的力量。人被它推着走,日子一天天度过。但人之所以是人,在于除了这些生物本能之外,还有超越性的追求,使平凡生活具有不平凡的意义,使世俗生活充满神圣感。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人生的波折、苦痛和意外,才能好好生活,安身立命。

有的人抱怨:“这日子过得真没劲!”一般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人并不是因为生活太累太苦,而是感到苦累没有意义。或许感叹自己后继无人,或许埋怨儿子不争气,或许认为妻子跟自己不是一条心。“没劲”代表着心情低落,意味着人生动力系统出了问题。

1生活的发条

叔本华曾给人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人生好比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什么要走,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上好了发条。”

叔本华的比喻揭示了人生动力问题,但人生动力并不是伴随人的出生而一定存在,对于农民来说,从成家才真正开始具有人生动力。

人们说家庭是人生最重的担子,这种压力同时也意味着动力。只要一结婚,生了孩子,要吃要喝,不干也得干。结婚前,人像马一样自由奔跑,无拘无束,一旦结婚,他就有了负担,拉上了家庭这架马车。所以说,家庭,尤其是孩子,就是叔本华所指的人生发条,给予人生向前的动力。

人生就是障碍赛,载着家庭奔跑,越过一个个障碍。农民经常用“上有老、下有小”来描述自己生活负担的沉重。相比较来说,来自孩子的任务才是关键,而在孩子任务中,最大问题就是成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不只是年轻人自己的事,更为主要的,它是父母的人生任务。如果说成家意味着年轻人人生负担的加重,那么对于老人来说,子女成家则代表父母人生负担开始减轻。儿子完婚,父母都松了一口气。在黄炎村,只有等到孙子过完满月,老人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只不过,父辈人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意味着子代人生任务的真正开始。如此说来,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而人生任务仿佛比赛中的接力棒,不断往下传递,家庭生活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2为谁活

过日子作为农民的一个生命过程,它围绕一些重要节点展开。

一个老人向我介绍了他生命中的一些大事:“给儿子结婚,给孙子过满月,把他婆、他爷(意指自己的父母)送走。人一生就办那么多事,事办完了,人也就老了。”

老人的话语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这些事件构成了人生的主题,是需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而且必须完成;其二,这些任务完成了,人生就算圆满,可以安心老去;其三,在这些事件中,老人没有提到自己,他只是在说要让儿子娶妻生子,要给父母养老送终。在老人简单的话语中,隐含对“为谁活”问题的思考,这是理解农民生活伦理的核心命题。

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很少讨论“为谁活”的问题,其逻辑假定就是:人都是为自己活。正因为人过度专注自我,专注于自我的欲望及满足,才会出现焦虑、孤独、痛苦等不良情绪——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着重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家所谈到的人生哲学,也大多把“为谁活”问题隐藏起来,修身养性的核心是自己,成圣成贤的中心也是自己。

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并没有给自我留下多少空间,心里装的是家人。如果说农民在过日子过程中获得了意义,这很难说是一种“自我实现”。因为强调“家”,所以“己”是不重要的。个人主义或个人本位在文化上一直受到压制和批判。虽然生活中存在“私”,但是“私”的载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其人格实现方式,不是通过简单的个人竞争和个人成就感来提升价值,而是通过经营家庭,通过扮演好自己作为父母、兄弟、子女的角色来让自己心里踏踏实实。他劳苦一生,获得的并不是自我的幸福,而是心安,用农民的话说,死也瞑目。

一天上午,二队队长黄吉康跟我聊起有关人生意义的话题。黄吉康1973年结婚,婚后家庭生活幸福。1984年,他在县城开了一个百货商店,生意很不错,日子越过越红火,乡邻非常羡慕,但1986年的一次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年,妻子在县城做绝育手术时发生意外,不幸去世。

黄吉康说:“当时她才36岁,就这样走了。我妈也伤心,高血压发作,住进了县医院。我妹去医院照顾我妈,又发生车祸。”这一连串的意外,可以把任何一个男人击倒。黄吉康靠着墙蹲在地上,低沉地对我说:“妻子给我留下三个娃,大女儿12岁,儿子10岁,小女儿还不到2岁。当时我上有老,下有小,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但我只能面对现实,不能逃跑,不能放弃,必须撑着!”

后来黄吉康又找了一个离过婚的女子,对方带来一个女儿。婚后,两个人又生了一个女儿。现如今,五个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经营这样一个复杂关系的家庭,黄吉康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深有感触地跟我说:“这些年,我活得太累了。我经常想,我啥时候能为自己活一天。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为自己活,都是为别人活。”

“您为什么活得如此辛苦?”

“小时候无忧无虑,但后来老人给你娶了媳妇,你就要养家糊口,就要干事业。再后来你有了孩子,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但你要操心,希望他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上好日子。”

“听您的口气,好像这一切都是从‘老人给你娶媳妇’开始的。”

“对,没有成家,就没有负担。成家后,有了负担,你就要着急。人生就是着急,替孩子着急——你着急他的学习、着急他的工作、着急他的家庭,盼望着他有一条出路,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我才完成任务。”

“这是儿女自己的任务,还是您的任务?”

黄吉康愣了一下,问我什么意思,我又重复了一遍:“这是儿女自己的任务,还是您的任务?”

他还是没听懂,我想了想,又换了一个说法:“您为儿子的生活着急,但这是他自己的事,还是您的事儿?”

“当然是我的事——他是我儿子!”

听他这么一说,我还真不知道如何继续发问。“他是我儿子”,看似一句普通的话,却道出了一句最朴素,但也最深刻的道理。复杂问题的答案往往最简单。如果用复杂去解释复杂,洋洋万言不一定说得清楚,用简单去解释复杂,可能一语中的。

此处,黄吉康用“他是我儿子”来解释他替儿子着急的原因。在他看来,这具有“想当然”的正确性。在农村调研,经常碰到这种“想当然”的说法或观点。恰恰是这些“想当然”,需要研究者深入分析和解释,因为“想当然”的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意识结构在起作用。我接着问黄吉康:“这些年,您替儿子着急,把儿子的生活当成您的任务,这种任务让您感到苦累,但您儿子是否理解您呢?”

他没说话,拿起一块西瓜啃起来。既然他不吱声,我就替他说:“其实你儿子可能并不理解你,20多岁时,他把你替他安排的一切都推翻了。你给他找了两份好工作,但他都辞职不干。所以,你替他着急和操心,这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后儿子只能靠自己长大!”我一口气把这个自以为很严密的逻辑说给他听,黄吉康靠墙蹲着,一手拿着西瓜皮,一手抹着嘴巴,看我说完了,就回应了一句:“我儿子也不是自己长大的,而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儿子,否则他就是个二流子!”

“按你的说法,为儿子操心也不是坏事情?”

“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我父亲替我着急,我替我儿子着急,一代传一代!”

我心里暗自高兴,因为黄吉康讲得越来越深入。为了让他进一步思考,我又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您父亲替自己着急,您替自己着急,您儿子也替自己着急,那岂不是每个人都为自己活了么,达到了您刚才说‘为自己活’的目标。”

我故意说得很慢,让黄吉康慢慢思考,等我说完,他立刻说:“如果不替孩子着急,那替自己有什么可着急的啊。其实你说的意思我懂,但这个社会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有父母、媳妇、儿女,每天干活再累,还想着儿女,还要管他们上学问题,操心生活问题。比如你,在外地调查时父母病了,你不着急?做儿子,一系列事情,身不由己。很多人看起来为自己活,其实都在为别人活,一辈子又一辈子。你爸给你干,你给你儿子干。干好干不好,能力有大小,但都得干。话说回来,你为自己活有个啥意思?你能吃多少,穿多少?”

“刚才您不是说自己累么?”

“我确实累,但人活着就是累。人生,就是苦世!你来到世上,就不是为了享福。这个和国外不一样,外国人很潇洒。我听广播,有一个美国老太太遇到中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说,我干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那个美国老太太说,我干了一辈子,终于把欠银行的钱还完了。”

我故作不解,问他:“这个故事,说明啥?”

“外国人挣钱是为了自己,一边享受,一边挣钱。中国人挣钱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给儿女攒着,结果自己没花多少。你说我理解得对不对?”

我点头称是,回应道:“所以说他们为自己活,咱们是为儿女活。”

“我们也不光是为儿女活,其实也是为自己。等自己老了,还不是靠儿女养活。没有儿女‘养’,你怎么‘活’?现在社会也变了,国家给农民发养老金,可能也是号召老人不用担心养老,可以为自己活。”

“那您说,人应该为谁活?哪个好?”

“其实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活法。为自己,你活得很潇洒,舒服,但‘活自己’有啥意思?‘自己’是个啥东西?其实细细想,人生没啥意思。我前几天还跟我老伴发牢骚说:‘人在社会上,看起来什么都是你的,其实什么都不是你的。你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再过50年,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一辈接一辈,该死你就走,但儿子还在,他替我活着!’”

黄吉康抑扬顿挫地把这些话讲完,我很震撼,连声称赞他讲得好!我这样一说,他有点不好意思:“都是瞎说的,不像你们文化人,我就是个农民。”

是啊,他就是一个农民,但是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生活,都对生活有所思考,有一套独特的生活伦理。

临近中午,我结束了访谈,谢绝了他留我吃午饭的美意。

我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满眼的麦子已经金黄,风把麦穗吹得沙沙响。我依然回味着黄吉康充满诗意的话语。生活,把每个人都变成了诗人!

再过50年,

山还是那个山,

水还是那个水,

村子还是那个村子,

一辈接一辈,

该死你就走,

但儿子还在,

他替我活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之思(helloshehuixue)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