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切忌将扶贫工作当作捞政绩的捷径,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的贫困地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一些部门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量,这一做法也极易演化为单纯的“垒大户”。扶贫领域的专家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投入后,都想尽快见到“扶贫效果”,他们认为帮扶贫困农户效率不高,而扶持部分种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则可以明显壮大当地农业经济规模,“扶贫效果”明显。
由于对短期政绩的追求,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在投向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倾向于投入规模大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贫困农民实施的小型项目;倾向于投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素质不高的贫困农民胜任的项目。实际上,这种倾向实际是扶贫政策目标的一种偏离,它忽视甚至是漏掉了亟待帮扶的贫困户,这样即使利用扶贫资金创造出了就业机会,贫困农户也很可能无法从中获益。
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扶贫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不容走过场,扶贫也非一日之功,不可乍寒乍暖。脱贫攻坚的时间节点上需要“蹄疾”,但扶贫的道路上更需要“步稳”。
作者地址: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