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春天来了,“消费腐败”却该走了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2 录入:12 ]

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补贴……记者10日从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获悉,湖北省鄂州市纪检监察机关近期查处并通报了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3名涉事党员干部受到处分。(2月10日新华网)

在这洋溢着春天气息的喜庆日子里,读到这样的新闻,一种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虽说3起违纪案例本和节日没多大关系,但吃喝、旅游、发放津补贴等又与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有的地方,“节日”就成了违规的借口和平台,所以在春节到来之际,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要求过“廉节”,并且从党员干部做起。

国人“好吃”,吃出了“舌尖上的文化”,同时,也演绎了“舌尖上的腐败”。对于此,有专家指出,社会转型期部分政府官员价值观念失范和行政道德意识弱化,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无视道德和法律,私欲膨胀,奢侈成性。而现实中,对公款的使用缺乏严密完备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监督,为用公款进行奢侈消费打开了便利之门。也许,这就是“舌尖腐败”滋生的土壤吧!尽管如此,党员干部决不能以此来为自己的腐败作歪曲和辩解,因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资格就是不能腐败,腐败就丧失了基本的信仰。

一般地说,在老百姓心中,“腐败”就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对“舌尖腐败”还认识不清,因为食色是人的天性,追求美食也是人之常情,“舌尖腐败”之类就具有了极大的隐匿性。特别是以“节日”之名而大肆进行公款消费之实,实在是对传统节日的无端亵渎。对于这样的状况,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领会,切实提高思想觉悟,从骨子里自觉抵制腐败,将“腐败”从共产党人的词典里挖去。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分析领悟“腐败”存在的多种形式,不能钻空子、找茬子,在节日或其他借口的掩盖下搞变相的腐败。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大师一语中的,道出了“吃喝”与人生的关系。那些一味地为了吃喝而活着的人,是怎么也管不住自己的“舌尖”的,因为他们的人生定义就是海吃豪喝。这样的人,心中没有戒律,脑中没有党纪,时时处处总想着消费、享乐,是为“坏人”也。而另外有的人,只把“吃喝”看作是维持自己生命的基本内容,满足于吃饱穿暖。这样的人,不会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脂民膏,除基本生活外,多数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学习上,是为“好人”也。

春节已过,但过“廉节”的理念不能过;“八项规定”要学,但不能学在表面。像“舌尖腐败”这样的高消费现象,生活中绝不是少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口腹之欲的专横,从来没有被描写过,因为每个人都得生存,所以连文学批语都把它放过了。但为了吃喝而断送掉的人你真想象不到有多少。”这就更进一步地证明,吃喝本无罪,“坏人”自讨之。

回首过去,反腐工作成绩斐然;放眼远方,祖国大地一片新绿。春天来了,“腐败”却该走了。而消费腐败,特别是“舌尖腐败”似乎以“顽强”的态势生存于干部队伍中。那么,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自动退出滋生腐败的朋友圈,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和“八项规定”,做好本职工作,严防各类“腐败”的滋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