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父亲的手艺在故乡失传

[ 作者:褚朝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5 录入:王惠敏 ]

十余年来,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父亲。

父亲的下半辈子,一半精力在务农。他,是村里第一个尝试大棚种菜的,虽然最后并不成功,大部分农活也是母亲在做。可是,他又并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有时候倒是像一个粗通文墨的乡间先生,好酒,酒后爱发点议论。

中学时代,家境困难,有同辈叔伯劝他:读书有什么用,你屋里那么穷,早点让几个儿子出去打工赚钱。父亲笑答:过十年,我们再看。

高考前填报志愿,他对我说:在中国要想不被人欺负,有三个出路——当官、做记者、当律师。最后,我所有的志愿都选择了新闻学和法学。后来做新闻,始于此。

其实,父亲小学都不曾毕业。1940年代的我村人,能上学的并不多,父亲勉强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后来,随着对父亲的理解渐渐加深,慢慢理清了:父亲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是中国农村一个半务农半做着小手工艺的匠人。闲时做手艺,农忙时种地。种地并不成功,手艺却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年轻时,父亲学了一门手艺,那就是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在乡间,他这类人被称为“篾匠”,会用竹子制做农村绝大多数家用的器具,大到蒸笼、竹床类,中到筛子、簸箕、竹篮、竹椅类,小到筷子等。记忆中,幼时村人日常生活都是用竹制品,淘米的、煮饭的、洗菜的、晾晒的、打场的、挑庄稼粮食的、睡的,都是竹制品。

我们村,并不种植竹子,全县也没几棵竹子。但是,篾匠却不少。因此,街市上贩卖竹子也是一个买卖。父亲因为早年做篾匠手艺,后来积累了一些财富,经营过一段时间的竹子生意。生意落败后,父亲又回乡继续边种地边做手艺。

竹制品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品时,父亲靠着这门手艺,曾一度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盛时,弟子一二十人,偶有一两个与父亲是同辈,其他多是父亲的子侄辈。

老家是传统棉区,地少人多,人均只有两三分地,几十年都种棉花为生。棉花这种作物,一年种一季,种植时长达半年,四五月间播种、移苗,六七月间打药、防汛抗旱、整枝,九十月份才有收获,十一月份扯掉棉杆,有的种麦子有的种点豌豆、油菜之类。

那年头,没有机器,完全是人工完成整个种植过程,棉花价低,棉农收入微薄,农民几乎勉强糊口。每年到了收缴公粮税费时,一群村镇干部带着一帮社会混混,挨家挨户索要,没有钱缴纳税费的就搬家店、自行车、牵牛。

棉农的窘迫,使得父亲的手艺在乡间颇为吃香,弟子也就自然多了。

父亲叔伯兄弟六人,到我这一辈,叔伯兄弟一共十九人,我排行第十九。十九兄弟,近半都曾是父亲的弟子,最大的大哥,比父亲小不过几岁,当年也是父亲的弟子,如今已经六十岁了。他们随父亲学艺,出师后自立门户,农时种地、闲时做点小手艺,勉强糊口。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粗劣的塑料制品和各种毫无美感的金属制品进入农村。那时,根本没有环保的概念,塑料、金属制品大面积取代竹制品,父亲的手艺由此开始没落,弟子们也慢慢都放弃了这门手艺,有的外出打工做了泥瓦匠,有的出门做了小买卖,有的继续在家务农过日。

在塑料制品开始逐渐取代竹制品头几年,竹床仍有市场需求。那个年代,农村不仅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夜,家家户户都是搬竹床到户外乘凉。一张竹床、一把蒲扇,是那年头酷夏夜晚的标配。

父亲的手艺,最有名的是竹床。每到初夏,很多人找父亲定制竹床。那时候,娶媳妇、嫁女儿都会定制一个新竹床。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竹床师傅,找他定制竹床的自然较多。即便是有些弟子,出师后还是要找父亲定制竹床。

后来,电风扇和空调相继在乡村普及,竹床渐渐被淘汰,夜间在户外乘凉的也越来越少。父亲的手艺,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诸多弟子,无一靠这门手艺吃饭过活。父亲自己也渐渐不再做篾器,只是偶尔给家里做点家用的器具。

父亲生意落败后,处境一如不如一日,竹器也没有了市场。我们兄弟渐渐长大,陆续上学,家庭负担越来越重 。有些弟子对昔日的师傅,也越来越冷淡,有的甚至避之不及。当然,那个年代的他们自己也都生活得很艰难,有些弟子对师傅晚年的窘迫有心无力。表哥声洪,是父亲的弟子,也是父亲的外甥 ,是诸多弟子中唯一一直都还算尊重他的人。

即便是盛时,父亲都没有让我们兄弟三个学他的手艺。但自小受到熏陶,高中时代学会用父亲的篾刀、锯、钻子等工具把厚竹片雕刻一些小东西。最喜欢的,是刻竹鱼,那时每个夏天都会做一两个送给要好的同学。上大学后,远离家乡,渐渐手生淡忘了。

村子里,没有任何垃圾处理,村前村后的水塘、空地到处都是各种废弃的塑料制品。年节时分,有的人家会点一把火烧掉堆积成山的塑料垃圾,刺鼻的气味满村弥漫。

篾匠,渐渐在村里消失了,父亲的手艺在故乡失传。

因为一些让我喜极而泣的事情,这几日愈发想念逝去的父母。此文,算是另一种对父母的思念吧。

褚朝新

2016年2月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