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前景广阔,市场诱人,高职农业院校应适时开设相关专业,比如畜牧、水产、果蔬、农产品加工等;随着都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市农业应运而生,高职涉农专业应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农村中一个产业的兴起有一个周期,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开设相关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现在有的地方开始出现假日型农村经济,农职校应敏锐地、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如垂钓、采摘等)等产品,抢占旅游市场,为即将兴起的农村假日型经济产业服务。
➤围绕服务三农设置教学
结合专业特点,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下几点:
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它既是技能教育更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学历与证书教育,是面向成年人择业培训的教育,也是面向所有人提高生活品质的教育。职业教育应解决服务“三农”的问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完全倾向于学历教育,应始终坚持“职教为农服务”的主方向,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并行。
➁校校联合,校企合作
鉴于涉农专业师资较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现状,学校可与省内相关专业开展联合办学,进行师资培训,科研与技术支持与转让。另一方面还可与涉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用工机制,一方面解决企业季节性用工均衡问题,一方面解决学生实习与勤工俭学岗位问题。
➂农学结合、学制灵活(学分制)
涉农专业不仅可自办校内企业,还可与企业密切合作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更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就业与创业。涉农专业更要立足为地方中小型农类企业,为其培养适用人才,且定期安排农类相关专业学生到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见习与实习。此外,可以积极走“专业+公司+农户”这种产学结合道路,以实现地方职业学校与地方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紧密合作。
➃学制要灵活
学校可以根据农村村务工作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开设课程,依据农事忙闲及村务工作的急缓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可以集中来校上课,又可以分片送课下乡。
专业与发展同步,课程与岗位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及高素质的劳动者。
要符合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新兴农业产业和现代农村服务业类专业中,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项目选择与技术支撑,通过创建家庭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发展家庭企业,但缺少的是新农民,缺少的是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领头人,为此,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外,更应开设提供创业项目选择的课程,并提供实验室及技术支撑平台,为学生创业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与各级政府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服务于大农业将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农专业要咬定服务“三农”不放松,挖掘自身潜力,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型农业实用人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学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