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的中心在于落实二字

[ 作者:染博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5 录入:王惠敏 ]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21日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化精准扶贫,继续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任务,确保脱贫攻坚战开好头、起好步。(人民网122日)

扶贫工作开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先后经历了送钱送粮的慰问式扶贫、低保政策的托底式扶贫、送资金送技术的财力式扶贫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无论是官员还是群众,都在争着戴贫困帽。甚至,还有个别的地方,个别的人员,不以贫耻,反以贫荣。当然,这些极端现象,都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行为,但是,却真真正正地影响到了扶贫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归结起来,还是在扶贫工作上没有抓好落实出现的纰漏。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要想取得实效,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而且,不同的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也不相同,尤其是涉及到人的工作。像扶贫工作就是这样。对于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地理条件所限,要么是交通落后,要么是资源匮乏;二是产业发展所限,长期种养殖都是传统模式,量不大,质不优,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缺资金缺技术,想要发展,困难重重;四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长期抱着“药罐子”;五是人的思想所限,好逸恶劳思想严重,不想付出,只想收获。

针对如此众多的致贫原因,我们采取同一种扶贫模式,又怎么可能取得实效呢?因病施策,是治病的一大技巧。对待扶贫工作,也同样如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说,对地理条件差的,就要大量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不优的,就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缺资金缺技术的,就要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对因病因灾致贫的,就只能采取低保托底的手段,辅之以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等手段。对好逸恶劳思想严重的,就不仅不能送钱送物,还要适时加以教育,力求促其改变。

要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就需要因人而异,因病施策。而这一切的中心,还在于“落实”二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