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政府问政于民,就要敢于接招

[ 作者:流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5 录入:12 ]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浙江杭州市连续7年举行“公述民评”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向政府提意见、丢“炮弹”,让接受问政的领导干部红脸出汗,推动问题解决。(201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杭州连续7年通过“公述民评”活动问政于民,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让干部真正红脸出汗,重视现场面对面的“述”和“评”、更重视事前事后的长效管理,已成为杭州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保留节目”。问政于民不打折扣,敢于接招,严格落实,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公信力、透明度,也提升了市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杭州的做法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政府工作愈发公开透明,许多地方都开展了问政于民的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收效各异。一些地方政府敢于接招,直面群众意见,如同杭州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问政于民“虎头蛇尾”,面对群众的质疑百般遮掩、答非所问,自然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何谓问政于民,实质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百姓建议和意见,以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这既是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通过不同方式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知道,城市治理好不好,发展思路对不对,群众最有发言权。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问政于民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坚持问政于民,保障群众在决策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助于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密切党群关系。倘若政府重征求轻公开,重形式轻规范,“虎头蛇尾”,让民众的期待一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既削弱了民众的表达欲望,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只会使得党群关系越来越疏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作为施政的基础,智慧勤劳的广大群众对冷暖甘苦的感受最深刻,对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对政令得失反映也最真实。问政于民,就要敢于接招,围绕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民之所急,科学、民主施政,给老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如此才不负民之所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