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宿命的归乡之旅

[ 作者:夏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3 录入:7 ]

我是夏岩,一位从白山黑水走出来普普通通用图片记录的行者。

这些年一路走来,被形形色色的朋友冠以各种称谓,商人、艺术家、摄影家……事实上于我而言,我就是我,无所谓任何一个称谓,更多的是对镜头中这片白山黑水地关注,因为我的少年成长在此,衣锦还乡在此,落叶归根在此。

铺满金黄色苞谷粒的土地,承载着庄稼人全部的生活,一位妇人舒展身体仰躺着安然如梦,一位妇人为怀中小儿香甜哺乳。土地孕育了粮食,粮食养育了人们,人们在土地上繁衍生息,温饱康乐的生活像一面厚实的温床,滋养着他们的梦——要活下去,要越来越好地活下去!

我想通过写实的手段,用最原生态的光与影构图解读这片土地,在镜头里呈现出我对它始终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归宿感,以此表达我对生命与自然之敬畏与热爱,还有深入骨髓地眷恋。

塑料筐是小书桌,小鸭子是小书童,身旁是铺满金黄色玉米粒的笸箩,小儿专心描绘着心中的小小梦想,却忘记娘亲“别让小鸭子偷吃玉米”的叮嘱。相机可以凝固时间,却再也无法让我们回到童年。

对于我来说,有两个故乡。第一个故乡,是地理意义上的——辽宁沈阳铁岭昌图大洼镇岫岩村。这一片黑土地,就像高密之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昌图就是我的高密。走得再远,获得荣誉再多再高,依然还是心在昌图……

父亲只露一半的沧桑老脸和儿子深深躬下的脊背,双双经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蹂躏和碾压,而身后的红土地就是他们不可逃脱的宿世之咒。老者饱经岁月侵蚀的面孔和无奈乃至麻木的眼神、儿子那依然光滑然而不得不弯曲的汗湿脊背,都在深深的镌刻两个字:“百姓”,也在无声的讲述一个故事:“命运”。

这里,滴水成冰的冬日檐廊、灿灿金黄的满院秋收,飘着驴粪蛋味的乡间小道、奶水充足的女人们…… 是我整个童年和青年的全部,它们都深深植入我血脉,育我心魂,成就我作为昌图人的自豪与骄傲。

孙子蹲在奶奶脚边,专心地看奶奶择豆子,小鸡围在旁边叽叽啄食。老人和孩子之间,去除了中间那层人父人母的生涩夹层,隔代倒有一种天然的融合。奶奶所絮叨的,必然是老去岁月的故事,它们朴实的像一碗大碴粥,却是你一生都抹不去的根的记忆。

而另一个故乡,我称之为“精神故乡”,它于别人而言或许是一个市镇、一个村落,也或许是一座泛黄的老屋、一片记忆中的风景,甚或只是时光之门骤然开启的某一刹那……于我,却是走过看见有心无心能够刻入内心深处的一片又一片的痴情水域。

小儿挥舞着自制的小旗,踏着第一缕刚冒头的春草,赶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黄鸭,行走在田间土地上。那翻舞的小旗,告诉你春风是真的;那透亮的绒毛和草色,告诉你春光是真的。画面将东北凛冽而沁人心脾的初春气息,瞬间送到鼻底。

无论是盈盈一掬的清泉之水、汩汩淙淙的欢脱溪流、风荷影动的幽暗池水、结成冰凌的骨寒之水,水流中的阳光都能让我驻足长留,沉迷其有同感:滴水可穿石;海可纳百川;大象无形之间可载舟亦可覆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忙着在房顶晒粮食的父母和忙着在院中写作业的孩子,他们各自忙碌而安心,双方互为背景和依靠。世代农民的父母事农以供养幼子,幼子怀揣“学而优则仕”的使命,也一点点滋养着父辈的梦想。光线的方向就是希望的方向,它翻越坚实的屋墙,照耀这一家温暖的港湾。

这两个故乡:一个土、一个水,一个实、一个虚,构筑了我对摄影的调子,也许对于一般的观赏者来说,的确幽暗了些。而我认为高的对比度、沉重的色彩处理,彰显着作品背后的古老灵魂。

经历就是故事,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一位欠身低眉的老农,沐浴在阳光中的鲜活小黄鸭和金色向日葵,是老农的所得?所爱?所依?所诉?

也是这样,我构建着那边属于黑土地的影像王国,然后把自己全然的放进去。黑土地系列,将是我最初、也是最后的主题,此曰——归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归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