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扶志当从改变观念入手

[ 作者:秦雪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1 录入:王惠敏 ]

    最近,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就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出部署。

    我们国家的一些贫困乡村,除了物质上的贫困,“精神贫困”也日益凸显出来,部分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成效。当前,要积极引导困难群众破除落后观念和认识偏差,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扶志”工作,着力营造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浓厚氛围。

    唯心的“天命观”在边远贫困乡村还大有市场。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不少农民把贫穷落后归结为命运不好,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观”衍生的知足常乐、安贫守道的价值观错位,成为了饱受劣境煎熬的贫困群众的自慰剂。它纵容懒散无为,怂恿懦弱顺从,“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的心态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这种类型的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淡薄,发展信心不足,长期甘愿受穷。

    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观是另外一种表现。它渊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植根于历史上闭关锁国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千古不变的“农本商末”观。这种类型的贫困户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长期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死守老品种,力求天天都做,样样都有;对发展特色产业、市场农业缺乏信心,对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缺乏热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外开放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潮也扑面而来,和市场经济一结合,很快滋生并蔓延开来,形成一种庸俗市场经济观。它主要表现为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他们认为有付出,就要有回报、有收获,投之以桃,就要人报之以李。一些贫困农民甚至认为送子女上大学是“赔本生意”,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知识同样能赚钱,导致不少学生初中没读完便踏上了打工挣钱的道路。

    新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在物资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建国初期曾起了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仍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等”“靠”“要”三个字上。

    等,就是等计划、等指令、等指标。政府没有计划的经济作物不种,没有安排的基础建设不搞;面对贫困生活现状随遇而安,期盼亲友资助或政府部门救助。靠,就是靠天、靠地、靠政府。一些人存在畏难情绪,出门嫌远,打工怕累,发展生产怕赔本;乡村公益事业完全依赖政府投资,有的甚至连几个义务工都不愿出,等着帮扶单位把公路修到家门口。要,就是要承诺、要保证、要救济。对于新品种和农业科技项目,要政府部门或专业组织承诺产量和质量,保证按约定价格回收,不承认市场风险;在贫困村落要求政府救济的人也还大有人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争当贫困户、争抢“低保”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有效破解当前扶贫工作难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扶志”和“扶智”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方面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引导困难群众穷则思变,实现思想观念上“惊险的一跳”,从源头上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只有志气树起来,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办法才能跟上来,才能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本领,从行动上解决“思路贫困”问题;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开拓农副产品市场,让农产品实现“惊险的一跳”,卖上一个好价钱,从而稳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咸丰县档案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