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最大的政绩是“摘帽子”而非“挣面子”

[ 作者:奇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6 录入:吴玲香 ]

图为尚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汝城县举债修建的爱莲广场,仅6株银杏树就花了285万元,8根图腾石柱花了120万元。与广场相对的是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大楼。(2018的年8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难怪让巡视组成员咋舌,不仅路修得比大城市的还气派,绿化带种植了大量景观树,而且正对着县政府大楼,还建设了豪华大气的景观广场。这在中西部地区,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恐怕也不多见,更何况是一个尚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了。

当地政府置“仍有村民靠煤油灯照明”这样急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于不顾,竟然举债修建豪华广场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用一句乡下俗语来形容就是“外面绷面子,家里盖套子(棉絮)”,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官员“要面子”而让民众“受活罪”。

说实话,不是当地党委领导作用弱化,而是带头搞“腐化”,若没有得到县委的认可,谅县政府也不敢举债修建如此豪华的景观广场。也不是当地政治生态不佳,而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式的上行下效,不然怎么会一个县就有3名党政主要负责人、17名科级干部被查处。更不是脱贫攻坚工作不力,而是基本没什么作为,别的地方都“村村通公路”了,这儿居然还有村民仍靠煤油灯照明。这一切都缘于当地官员的“面子”和“政绩”情结,而恰恰少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亲民和为民情怀。

其实,对于官员来说,注重政绩本无可厚非,这是一个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只要政绩观不出偏差,无论是党或人民,也都会乐见其成。焦裕禄身后被授予“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就是最好的例证。焦裕禄身前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政绩”来为他挣足“面子”,可足迹遍及兰考的山山水水,说明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带领广大群众斗风沙、战盐碱,足证他有希望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为民情怀,这正是汝城县的官员们所缺少的。

所以,无论楼、堂、馆、所修得如何豪华,公园、广场、道路建得有多气派,其实都不可能为你们挣来“面子”,更无法作为“政绩”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真正的政绩应该是带领全县人民,同心协力与贫困作斗争,早日摘掉戴在全县人民头上的那顶并不光彩的“国家级贫困县”的“穷帽子”,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住址:四川省江油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