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畈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作法与成效
全心畈村位于湖北宜都枝城镇西北部,距县城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公顷,水域15公顷,林地192公顷,有樟树、银杏树等名古树,森林覆盖率38%。辖5个村民小组,565户,总人口2004人。近几年来,该村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狠抓六项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农业、农民、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个美丽幸福的村庄拔地而起。
理清思路,立足实际作规划
在建设初期,该村就按照“一产形态,三产功能”的构想,高位谋划了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四季采摘、民宿体验为亮点,在山、水、田、园上做文章,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调整农业传统种植,以价值为导向,提升村庄名片,形成了培育影响力与知名度,最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及村民获得感的总体构架。
2014年他们根据本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建设美丽乡村的目光放在了打造宜都美丽后花园上,提出植入地域、文化两大元素,建设黄桃生产专业村、特色养殖重点村、现代农业示范村、观光农业旅游村的设想。将全村划分三大特色农业板块:即1000亩桃花核心观光区;1200亩四季果蔬采摘区;800亩生态特色养殖区。
规划制定后,如何找到突破口?他们认为: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于是抓住宜都市“四好公路”建设政策机遇,按时按质高标准建好望赤路、全新路、与洋冿畈村接线路,将6.2公里主干道提档升级工程,主干公路旁搞好绿化美化工程;借助新桥河流域治理、枝城西流域治理项目,沿红岩河新修5公里健康绿道。
全村范围内多栽树、广植绿,让全心畈绿色连片、四季有花、处处有景。村成立了“厕所革命”改建工作专班,抓好“厕所革命”改建工程,专业队伍施工,强有力推进,确保全村“三格式”化粪池在全村履盖率达到95%。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配齐村内垃圾清运人员,对农户耐心宣传环境卫生,多措并举,让白色垃圾离开我们的视野。
把握重点,围绕特色抓发展
该村最大的特色就是离县城近,有地有山有水,适宜发展种养业和开展农事体验及休闲旅游。于是,他们在三个板块上做起了大文章。
打造桃花核心观光区:以二组黄桃基地狮子山及对面桃山为主阵地,辐射整个桃花节会场入口到出口区域共1000亩,分批次做好黄桃树品种改良,形成山上是黄桃、山下是脆蜜桃及乌山李为主的桃李基地,同步以桃花文化为引领,挖掘桃木文化,抓好针对性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一批与桃木有关的手工工艺品,不断提高桃树附加值,注重提高桃树经济效益,带动桃花观赏及桃园观光,形成赏桃花、摘桃子良性持续发展。
打造四季果蔬采摘区:以现有龙虾养殖基地沿红岩河顺流而下至村委会驻地周边至岳宜高速全心畈大桥区域共1200亩,以现有葡萄、芦笋、蔬菜、草莓、砂糖橘、蜜橙、黄桃、脆蜜桃、乌山李及蓝莓等基地为主,科学合理规划下一步土地流转具体种植项目,设立土地流转准入机制,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进行及基地持续正常发展,按时节及基地生产的果蔬品类,排列整理一年内各个时令段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有序持续向市场推送信息,力争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基地产品供不应求。配套建设全心畈生态农业物流中心,涉及仓储、冷链、初加工等功能,从而保障上述基地果蔬贮藏保鲜,对外销售运输。
打造生态特色养殖区:以龙虾基地沿红岩河逆流而上至太极岛位置近800亩区域,合理布局,利用本村红岩河流域良好水资源,引进一批适合地方气候珍稀水产品种类和具有相关水产品养殖技术经验的老板、能人、创业者前来合作共赢,村级提供保姆式服务,筑巢引凤。利用河流整治项目,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以红岩河为主线,打造从村委会至太极岛段沿河观光旅游绿道,沿红岩河流域达到河水潺潺、绿树成荫、休闲观光的效果。
突出主体,流转土地富农民
土地是生财之母,对土地进行流转才是生财之道。2010年全村土地整理2457亩。土地流转始于2010年11月,近几年持续围绕土地做文章,先后发展了黄桃、蔬菜、葡萄、草莓、脆蜜桃、金桔、沙糖桔、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产业。到目前为止,全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45%。全村近70%的农户有土地流转,常年在流转土地上务工的村民有近200人,年劳务收入300多万元。
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规模化经营,先后建设了16个特色种养基地。其中,黄桃基地1010亩、脆蜜桃和乌山李基地210亩、蓝莓基地20亩、金桔基地150亩、沙糖桔基地80亩、反季节蜜橙基地50亩、蔬菜基地200亩、葡萄和芦笋基地100亩、草莓基地22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亩、青蛙养殖基地30亩、稻田养虾基地50亩、鲈鱼养殖基地20亩。
他们立足村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20家,其中,集吃、住、游、娱一体,投资规模500万元的生态农庄达3家。
培育品牌,对接市场活流通
为了解决农产品卖的难题,他们首先抓质量,培育品牌;其次抓农事体验和采摘,对接市场;再次抓销售,做到传统与现代销售方式的紧密结合。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引进开发了10多个名优蔬菜品种。“安全菜园” 蔬菜基地220亩,除了全程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外,还对土壤进行过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蔬菜种粗放,标准难统一,质量无保证的问题。
村里成立了标准化生产管理办公室,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实行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检测、包装销售“四统一”管理,向社员提供各种优质生产资料,定期地举办蔬菜标准化生产讲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目前该村共培育蔬菜品牌6个,桃子品牌2个,还有3个正在申报之中,每年电商销售达20%以上。
自2014年起已连续5年举办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湖北日报、三峡日报、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荆楚网、湖北宜都网等媒体曾作过多次报道。
加强领导,全程服务促保障
村级党组织威信高、能力强,领导坚强有力,能很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忠实履行职责,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现在抓好乡村治理、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上;能有效发挥农村党员、能人的带头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党支部把服务作为发展的凝聚力,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形成了合力。
一是组建专班。参与项目规划、协调、服务等环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制度,实现人员、政策、项目、法律等组织保障,做到了项目在哪里服务就跟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矛盾就消化在哪里,曹光兆同志被评为宜都市“五强书记”。
二是招商引资。利用村外出能人、实体老板等人脉资源及民间资本,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及相关项目建设,做实土地资源增收。近几年引进了20多个老板,激活资金2亿多元。
三是培育主体。在大发展过程中,招商引资来的16个老板成立了13个合作社,网络农民80%,使农民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为了整合村内优势特色规模产业,今年村里组建宜都市全心畈生态农业联合合作社,进一步打造全心畈品牌,对上争取农业政策,对下缓解用工难、销售难等实际困难。积极学好用好、彻底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配合上级党委政府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为群众提供增收途径。
团结奋斗,齐心建设出成效
团结奋斗,齐心建设,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收到明显成效。现在,当你来到全心畈村,整齐的楼房林立,宽敞的道路贯通,田园里的风光无限,农民的脸上笑容,一幅幅生态和谐的画面呈现在你的面前。
经济实力增强。2017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8088.59万元,人均纯收入21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旅游消费产业收入,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累计收入达1.2亿元。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70%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周边农民20%以上。
工作得到肯定。2016年9月30日,被评为湖北省卫生村;2017年11月2日,被市农业局、市文体新闻出版广电旅游局表彰为2017年宜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7年12月25日,被宜都市统计局表彰为全市村级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先进村;2017年11月13日,被宜昌市司法局 宜昌市民政局授予全市第二批“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2月被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省级生态村”称号。
“村容村貌”改善。普遍把打造宜居环境作为重点内容,重点突破环境整治这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整村规划设计,发动村民参与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对空心房,旧厕,猪圈等整治,建设特色农民公园,实施新村建设,绿化亮化、污水整治等项目,使村容村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产业发展”拓宽。将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6个专业合作社种养品种达到30多个,四季出产品,四季有花果。尤其是休闲旅游农业带动了三产发展。在当地和业内知名度、美誉度较高,游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路灯铺设,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沟渠清淤,防护堤建设,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村风民风”改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结合开展文明建设、文化创建,让群众得实惠,受教育、转观念,提高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洁环保的生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制定了乡规民约,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近3年无群体性上访和重大恶性治安案件发生。
2018年,全心畈村改革再出发。历史将铭记这个新的改革春天。充满无限遐想的美丽乡村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正用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破浪前行的创新精神勇立时代潮头,有如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向一个个无限精彩的未来。
(作者单位:宜都市老科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